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如何有效管理汇率预期

来源:《中国外汇》2016年第6期

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市场双向波动终将成为常态。随着央行常态式干预的退出,人民币汇率很容易在国内外各类因素的冲击下面临较强的短期单边走势压力。如果任由市场力量发挥作用,人民币汇率可能会频繁超调,且容易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对象,进而对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构成冲击。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不能也不该完全放弃对外汇市场的宏观调控。但随着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将持续扩张,再单纯依赖外汇储备来熨平市场过度波动已十分困难,加强市场预期管理的重要性日显迫切。

避免市场恐慌是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依赖雄厚的外汇储备来平抑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预期管理也因此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2015年以来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升温,预期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201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总规模32023亿美元,较2014年6月的峰值水平下跌7909亿美元,其中仅2015年8月以来的七个月内,就跌去了4490亿美元,占20个月内下跌总量的56.8%。之所以出现如此快速下滑,根源就在于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急剧升温。

2015年,我国外贸顺差总额5945亿美元,但贸易项下银行代客结售汇却产生了379亿美元逆差。反观2014年,我国外贸顺差3825亿美元,贸易项下银行代客结售汇同为顺差3481亿美元。不难发现,2015年单边贬值预期对结售汇市场的巨大冲击。2015年,正是由于进出口企业在贬值预期作用下积极购汇,消极结汇,才导致我国近6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未能发挥平衡资本外流的作用。这是我国外汇储备快速下跌的直接原因。

贬值预期一旦形成就具有极强的自我强化机制:贬值预期一旦产生,就会促使市场主体推迟结汇、积极购汇,进而导致结售汇顺差萎缩直至转为逆差;而结售汇逆差在市场交易层面又会反过来推动人民币贬值,进而进一步强化贬值预期;于是,市场主体结汇意愿进一步弱化,购汇冲动进一步增强,推动结售汇情况进一步恶化……事实证明,上述“恐慌循环”仅靠外汇储备干预是难以奏效的,必须从心理上改变市场主体的预期,才能将其打破。

进行高频、深入的市场沟通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交易手段、投资理念日益复杂,对市场走势和货币政策的解读很容易出现巨大分歧。特别是各种极端言论,借助互联网很容易迅速在市场传播,并诱发剧烈的情绪波动。这就要求央行必须高度关注市场舆情,通过高频、深入的市场沟通,主动引导市场预期,而不能等到“亡羊”再去“补牢”。

2015年8月11日央行改革中间价汇率形成机制,但境外媒体和金融机构以及部分境内机构,则将关注重点集中于人民币一次性贬值上,疯狂炒作人民币将持续下跌,导致离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当日暴跌2.7%,8月12日的单日跌幅甚至一度触及3.2%的最高位。离岸市场情绪的急剧恶化迅速传导至境内,导致在岸市场购汇激增,结汇几近干涸,进而推动人民币在岸价格连续下挫。8月13日,央行召开媒体吹风会,明确表态“人民币贬值10%是无稽之谈”,市场恐慌才有所缓解。这是央行通过与市场积极沟通调控市场预期的典型案例,也凸显出提前与市场沟通政策动向的必要性。

当然,与市场就货币政策进行沟通难免会令部分市场主体产生投机冲动,但政策出台如果经常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则很容易造成市场情绪巨震这样更严重的后果。世事无完美,需两害相权取其轻。从发达国家央行的管理经验看,选择与市场进行充分沟通是主流做法。通过频繁的政策暗示观测市场反应,在政策出台之前,提前给市场可能出现的对政策的负面解读打好预防针;在政策出台后,则及时对市场的过激反应予以安抚,以此来最大程度地降低市场误读政策的风险。

以维护央行市场权威为核心

积极与市场沟通,并不能完全消除市场恐慌导致的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