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金融+”新生态

来源:《中国外汇》2016年第6期

继“互联网+”之后,“金融+”站上了时代的风口。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指出,随着世界地缘政治、社会发展、经济演化、业态成长对金融要求的不断提高,“金融+”作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一种新型金融生态,正在逐步形成;盘古智库学术委员程实则认为,所谓“金融+”,是一种在科技加速进化、时代多元发展、社会复杂裂变、经济深度转型、业态广度糅合共同刺激下生成的新金融生态,并以金融外延扩大和内涵扩展为其核心特征。

“金融+”反映的是金融与实体经济以创新方式深度融合的现实。我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深化改革和结构转型是当前的主题。“金融+”意味着实体经济和金融服务的相互融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互促,也是对产融结合的全新诠释。在经济新常态下,能否从发挥协同效应的角度深化产融结合,达到“产”和“融”的良性互动发展,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结构转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转型“金融+

“金融+”是很多企业正在或准备进行的创新尝试。事实上,国内不同性质的企业在自身长期发展过程中,都会根据自身特点和整体战略,布局金融业务。从企业集团内部的金融资源整合(如建立财务公司作为金融平台),到通过参股、控股购并金融资源,再到成立金融集团,众多实体企业都在结合自身发展和时代特色不断尝试如何推进“由产到融”的演进。这其中既包括招商局、中信、中海油、中粮、华润、海航等国企龙头,也包括海尔、苏宁、万达、京东等市场化的民企巨头。

近几年,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驱动下,“金融+产业”又掀起了一波新的发展浪潮。其中,新兴互联网领先企业成为其中最具活力的创新力量。

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拆除了原有的行业壁垒和高准入门槛,使得金融行业与非金融行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金融机构服务的不足,一些实体企业不得不借助产融结合的模式来积累金融资源,以助力经营活动的开展。以BAT(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领头企业,已经具备了吸纳和配置资金的能力。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助力下,国内新兴互联网行业带动了传统产业推进“金融+”的热情,实体企业纷纷尝试切入金融业务,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开展“金融+”转型。

比如京东金融自2013年10月独立运营以来,已拿下多张金融牌照,建立了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众筹、财富管理、支付、保险、证券七大业务板块,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互联网金融混业集团。

苏宁基于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O2O生活场景,先后介入互联网理财、消费贷款、小额贷款、金融支付等金融业务,投资江苏银行,设立苏宁小贷公司和苏宁消费金融公司,金融集团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海尔金融平台生态圈目前已聚集起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金融保理公司、信用资产交易中心以及海融易(理财)、快捷通(支付)等多个平台。

小米科技在金融业务上也动作频频。小米金融目前已经有小米定期宝、小米贷款等产品。2016年2月,小米收购捷付睿通,从而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至此,小米在支付、基金、众筹等领域均已完成布局,并对进入征信、等领域积极进行筹备,初步搭建起了一个小米金融生态圈。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杨涛认为,实体产业、金融业、互联网的多层次融合,成为新的创新方向。新兴互联网企业“由产到融”的转变,使新兴互联网企业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数据和渠道优势,介入到金融服务的功能创新中,并不断催生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电商金融、大数据金融等更加扎根于实体部门的新模式。互联网产融结合在支付清算、风险管理等金融基础功能层面,不仅逐渐实现了金融产品与服务自身的混业,而且还实现了金融与非金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