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优化存款准备金政策

来源:《中国外汇》2016年第7期

存款准备金是我国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发生了较大变化:实体经济增速趋缓,货币运行通缩压力显现,经济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矛盾突出,高存款准备金率已不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也不符合未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方向。从长远看,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实现存款准备金政策向流动性管理功能转型,形成市场化准备金利率支付机制,建立多层次准备金制度和差异化考核要求。

国际经验

存款准备金是一项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政策工具。从各国实践来看,以下几方面经验具有启示意义。

一是随着时间推演,多数发达经济体倾向于将存款准备金定位为流动性管理工具,其货币调控和宏观审慎功能不断弱化。成熟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框架主要以利率调节为主,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只起到辅助作用。不将存款准备金视为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成熟市场金融脱媒程度较高,存款准备金政策只能覆盖存款类金融机构负债,涉及的机构和资金并不全面;其次,相较于公开市场操作等市场化“微调”工具,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较大,且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各国央行对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的决策均非常谨慎,1年调整1次以上的情况较为罕见,而较低的调节频率与快速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之间并不兼容。

存款准备金率宏观审慎功能弱化的原因有二:一是部分国家宏观审慎职能归属监管部门,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权隶属于央行,两者的目标难以一致;二是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等指标能够很好地实现宏观审慎职能,它们与存款准备金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重叠。

二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全球中位数水平在5%—6%之间,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的经济体的准备金要求更低。2011年,IMF对全球121家主要央行的统计结果显示,全球存款准备金率的中位数水平在5%—6%之间,准备金率高于15%的国家占比不足12%。相较于全球平均水平,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体存款准备金率普遍较低:欧元区最高不超过2%,日本最高不超过1.3%,美国最高不超过10%(欧元区、日本和美国都根据负债品种的不同设定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率,这里的数据都是缴纳等级最高的比率);而准备金水平高于15%的国家多集中于非洲和中东地区。

三是形成了对存款准备金利率的市场化支付机制。在发达经济体,准备金调控多出于流动性管理目的,为弥补金融机构持有低收益资产带来的机会成本,中央银行会根据市场利率水平对缴纳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进行支付。美联储参考缴存期联邦基金利率的平均值,其当前利率水平为0.25%;欧洲央行根据缴存期再融资利率水平进行支付,目前的支付利率为0%。在市场化利率支付机制的作用下,金融机构准备金资产收益与计息负债成本较为接近,一般不会出现倒挂现象。2014年,富国银行计息负债的平均成本为0.28%,2015年前3个季度为0.25%,而其存款的平均成本仅为0.14%,均低于存款准备金支付利率。

四是建立了多层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由于金融机构负债品种的性质和特征存在差别,各国央行会根据负债品种的不同建立多层次准备金率要求。如美联储规定,欧洲美元负债和非个人定期存款免缴存款准备金,而交易账户的负债根据金额大小采取0%、3%和10%的累进法定准备金率要求。截至2011年,全球约有40%的国家使用多层次准备金率要求,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均采用了这种方法。使用多层次准备金率的一般规律是: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负债品种准备金率要求较高;同时,负债规模也是重要参考标准,如美国根据金融机构负债规模设定累进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对超过7950万美元的部分免缴存款准备金,对1240万—7950万美元部分则要求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五是准备金政策在应对流动性枯竭和资本输入型通胀方面的效果较好。2007年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国家央行都选择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与一般市场条件下普遍使用的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相比,准备金政策不需要证券抵押,对于支持处于流动性枯竭状态的同业活动具有较好的效果;另外,与利率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在抵御资本输入型通胀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原因在于提高利率的政策虽然有利于抑制通胀,但同时又会引起新的资本流入,产生新的通胀压力。

高存准率难以为继

当前,我国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6.5%,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过去,高额存款准备金率在对冲外汇占款、抑制经济过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所发生的较大变化,已不再适用高存准率。

一是经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