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善用外汇储备引导人民币汇市回归理性

来源:《中国外汇》2016年第8期

2014年以来,对央行是否应动用外汇储备调控市场,以应对前所未有的资本外流压力,存在一定争议。有观点认为,以外汇储备对抗人民币贬值预期是螳臂当车,其立论主要基于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失败经历。但若坐拥雄厚的外汇储备而不用,积累储备的意义又何在?

稳定市场预期是外储的重要职能

应对突发性资本集中外流,遏制市场恐慌扩散,进而避免汇率超调冲击实体经济,是国家积累外汇储备的重要目的。而动用外汇储备的态度是否坚决,则直接关系到市场对央行的信任程度。只有投资者相信央行稳定市场的决心,市场恐慌才可能消退,资本外逃压力才能逐渐弱化,外汇市场才可能尽快恢复平稳运行。

反之,若央行慑于储备流失压力而踌躇不定,一旦错过迎头痛击投机势力的先手时机,就很可能因市场恐慌向广大民众扩散而招致境内外夹击,进而导致汇率失控和储备流失同步发生,彻底置央行于被动。此时,即使央行下决心大举动用储备来平抑市场波动,也必然因局面恶化而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特别是一旦普通民众产生贬值恐慌,所产生的巨大购汇需求,恐怕无论多大的外汇储备规模都无法满足。

因此,只要经济基本面尚未陷入不可挽回的境地,绝不能轻易对资本流动冲击妥协,更不能以汇率超调为代价试图令市场自发向难以捉摸的“均衡汇率”靠拢。外汇市场均衡是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市场投机、投资者预期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就不存在稳定的均衡汇率。一旦央行主动放弃引导市场,必然会加剧市场博弈力量失衡,投机资本很可能借机误导市场预期,进而导致市场完全忽视经济基本面,在恐慌性舆论和投机资本引导下形成人为的市场动荡。2015年下半年,在人民币2016必然“破7”的舆论炒作下,境内结售汇市场的持续严重失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外储有能力平抑市场非理性波动

在动用外汇储备平抑市场非理性波动时,最大的担忧在于一旦储备告罄,市场恐慌将更加剧烈。虽然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泰国、韩国等诸多国家均曾遭遇类似难题,但我国发生类似风险的概率极低。

我国外汇储备韧性很强

除汇率制度僵化以外,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纷纷沦陷的东南亚诸国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特点,即经常项目长期逆差,严重依靠外债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致使外债庞大,而外汇储备却十分单薄,一旦外部融资能力下降,外汇储备必然迅速告罄。以韩国为例。韩国在1997年11月陷入危机之前,经常项目持续逆差,1990—1996年逆差总额达485亿美元。大量举借外债使得韩国根本不可能积累能够应对突发冲击的雄厚的外汇储备。危机爆发前的1996年6月,韩国外汇储备达到峰值时也仅有357亿美元,而同期韩国仅短期外债就高达598亿美元。

而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是经常项目顺差,并以货物贸易顺差为主。例如,2000至2014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总额达3.15万亿美元,同期经常项目顺差总额为2.5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增量为3.69万亿美元。很明显,货物贸易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的首要源泉。这就决定了即使短期内失去外部融资能力,我国外汇储备也能够确保正常的对外支付。保守估算,2016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仍会维持在3000亿—4000亿美元,只要外贸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对人民币长期稳定的信心不动摇,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安全就有保证。反之,如果因人民币持续贬值,外贸企业形成趋同的贬值预期,那么其理性选择必然是“消极结汇、积极购汇”。而一旦购汇超过结汇,外汇储备将失去最重要的补充渠道。从这个角度看,坚定动用外汇储备遏制人民币贬值预期泛滥,不仅是外汇储备的重要职能,也是外汇储备自身稳健运营的必要条件。

投机势力做空在岸市场的能力非常有限

我国结售汇业务有严格的实需背景要求,无真实贸易、投资背景的纯投机性交易存活空间十分有限。虽然不排除虚构背景的投机性交易存在,但通过海关、外汇局、银行等部门的联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