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银行杠杆管理再优化

来源:《中国外汇》2016年第9期

银行业具有高杠杆经营的特征,杠杆率是反映其经营稳健程度的重要指标。国内外理论界一般使用两类指标测度商业银行的杠杆水平:一类是财务杠杆,即通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的关系进行考察,如权益/资产;另一类是风险杠杆,通过自有资金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覆盖程度进行考察,如资本充足率。

杠杆水平之特点

对以间接融资主导的我国金融体系而言,银行部门的杠杆情况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实体经济运行的客观情况及风险水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银行业杠杆水平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财务和风险杠杆均有所降低。2008年末,工、农、中、建四大行平均权益资产比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9%和12.02%;2015年末,四大行两项指标分别上升至7.7%和14.43%,升幅分别为1.8和2.41个百分点。

二是资本质量整体较高。根据巴塞尔Ⅲ最低资本要求内嵌的商业银行最优资本结构测算,银行理想的资本金结构应是:一级核心资本、一级其他资本和二级资本在总资本中的占比应分别为71.4%、9.6%和19.1%。截至2015年末,我国银行业上述三类资本在总资本中的占比分别为81.1%、2.9%和16%,呈现出一级核心资本占比较高、一级其他资本较为匮乏、二级资本数量较为合理的资本结构。

三是资产风险度不断提升。截至2008年末,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平均风险加权资产/总资产之比为52.4%;2015年末,该指标上升至60.8%,单位资产的风险度上升了8.4个百分点。资产风险度的上升,一方面归因于风险加权资产的考核方法更为严格,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资产质量下滑,风险水平整体提高。截至2015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已达1.67%,较2012年一季度末的低点上升了0.73个百分点。其中,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与总贷款的比值分别上升了0.39、0.28和0.06个百分点。

四是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偏低,资本质量较好。2015年底,四大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43%,而2015年三季度末,26家非中资G-SIBs的平均资本充足率高达16.75%,中资四大行的资本充足率排名均位于20名之后;2015年末,四大行一级核心资本/总资本为77.7%,G-SIBs为75.8%(2015年三季度末),四大行整体的高质量资本占比较高,风险吸收能力加强;2015年三季度末,四大行风险加权资产/总资产为61.2%,非中资G-SIBs为45.6%。

杠杆管理之不足

从总体上看,我国银行业拨备储备较为充足、资本质量较高、资本充足率持续提升,因此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经济增速趋缓、银行业利润持续收窄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杠杆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过于依赖分子策略。资本充足率等于资本净额除以风险加资产。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资本提升方式主要依靠“高利润+低股利分配”的内源融资方式,2009—2014年间,四大行共创造净利润3.91万亿元,平均分红比率为35%,通过利润留存转化为资本的规模达2.54万亿元,占2014年年底四大行总资本净额的51.6%。在“高利润、低分红”机制下,我国银行业发展呈现出资本净额、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较快及资本充足率缓慢上升的态势。当前经济增速趋缓,银行利润收窄,内源补充资本的来源有所松动;同时,“稳增长”目标对于银行规模扩张速度具有外部约束效力,再加上各类风险的不断暴露,银行业杠杆压力将不断凸显,过于依赖分子的策略不可持续。

二是“重资产”业务模式难以适应日趋严峻的杠杆压力。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仍以存贷款为主,多元化程度较低。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四大行平均存款/负债的比例为80.2%,同期,非中资G-SIBs存款/负债的平均占比仅为52.4%。2014年,我国四大行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为24%,而非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