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构建资本项目主体分类监管框架

来源:《中国外汇》2016年第17期

随着外汇管理改革“转变”的不断推进,探索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新框架、提高监管效率,成为当前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提出的分类监管框架,按照橄榄型原则对涉汇企业进行分类,并实施差异化外汇管理,以此提高事中、事后监管效率,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当前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局限性

单一企业同类业务频繁发生,增加了企业的监管成本。现行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方式下,同类业务发生频率较高的企业,需频繁重复办理相关手续。如天津某企业2016年1—6月,共办理资本金结汇226笔,另一企业则在2016年上半年共办理外债结汇157笔。企业频繁往返于外汇局或银行,产生了大量的“脚底成本”,重复提供同一合同或发票,增加了企业的监管成本。

弱差异化难以有效调动企业积极性。为保证政策执行的一致性,资本项下外汇管理大都采用统一标准,企业按照同样的政策办理相关业务,不能体现个体差异。这种弱差异化的管理模式虽然便于管理,却不能做到奖优惩劣。在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深入阶段,弱差异化的管理会使部分关注类企业或不良企业也享受到同样的创新政策,不利于风险控制。

实施资本项目分类监管的意义

将资本项目外汇业务主体区分为优质企业、一般性企业、关注类企业和不良企业,对不同类别的企业进行差异化管理,对于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具有重要意义。

支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赋予优质企业更为优惠的外汇政策,如简化业务办理流程、下放更多的审批权限,能够使这类企业在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下,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与此同时,此类企业可优先获得试点业务资格,使其能更为充分地享受政策红利,助力企业发展。

提高企业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分类管理框架下,对于关注或不良企业实施更为严格的外汇管理,企业一旦触及违规,即会被降低分类级别,实施更为严格的外汇管理。因此,分类管理能够强化企业的合规意识,提升合规经营的主动性。

优化监管模式,合理配置资源。简化优质企业业务审批流程,取消部分行政许可项目,可以节约监管成本,使外汇局将力量转移到事中、事后监管。而加强对关注类企业和不良企业的监管,则能够遏制其违规行为,防患于未然,使监管更有重点和针对性,提高监管的效率。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益探索。优质企业经营资质良好,业务种类齐全。以优质企业作为推进外汇管理改革的试验田,一方面创新需求点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另一方面所占比重小,试点推进改革更容易做到收放自如,有利于风险控制。

主体分类监管框架

资本项目分类监管将企业分为A+、A、B、C四个管理类别。其中A+类是经过认定的优质企业,B类是有违规记录,但未予处罚的关注类企业,C类是受到外汇局处罚的不良企业,除A+、B、C类之外的一般类企业为A类。

分类原则

差异化管理原则。对不同类别的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使A+类企业享有最为优惠的外汇管理政策,A类企业按照现行外汇管理政策进行管理,对B类和C类企业实施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可以有效解决“一刀切”政策带来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

橄榄型分布原则。即A+类企业和B、C类企业占比较少,A类企业比重较大。这样能够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分散风险,平衡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时,能够合理配置外汇管理资源,提高监管效率。

公平透明原则。分类手段要对大多数企业公平,对企业分类管理和信息披露活动必须符合相关法规和政策规定,不得损害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其他合法权益。此外,要对企业分类管理程序、分类结果等信息进行公开,便于社会参与和监督,提高社会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分类标准

A+类企业分类的基本标准:(1)资本项目跨境收支及结售汇无不良记录;(2)企业能严格遵守外汇管理规定,各项核查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或个别指标异常但经核查属于合规经营;(3)辖区内外汇收支总量排名前50名。

如企业确有需求,外汇局可酌情放宽此标准,并相应设定其他参考条件:(1)借助资本项目信息系统合规性指标进行判断;(2)综合考量企业资产存量报告情况,将企业近三年存量权益确认信息加以利用;(3)其他部门对企业的信用评价,可参考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海关、税务等部门的企业评级等;(4)就企业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新增就业等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