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日元纳入SDR镜鉴

来源:《中国外汇》2016年第19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推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的发展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对外贸易迅速扩张,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国民经济也得到迅猛发展,1968年日本经济总量上升至全球第二。1964年,日本成为IMF第八条款国,基本满足了经常账户下货币自由兑换,这使得在国际贸易和外汇交易中能够使用日元进行结算,日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这又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出口。1974年,凭借在世界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日元成为最早纳入SDR货币篮子的16种货币之一。

日元纳入SDR后日元国际化进展

日元在贸易结算中使用比例的变化

日本早在1960年就创立了非居民日元存款自由结算制度,并将日元列入对外结算指定货币名单,但直到1964年才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石油危机后,为规避汇率风险,日本开始实行本币结算。1970年,日元在进出口贸易中作为计价货币的比例仅为0.3%和0.9%。1974年加入SDR货币篮子以后,日元作为计价货币的比例得到大幅提升。1980年,日本的进、出口中,以日元结算的比例分别提高到2.4%和29.4%;到1990年,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14.5%和37.5%。

上世纪80年代,日元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上升很快。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升值引起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进出口两方面的日元结算比率都得到了提高。但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日元在贸易中使用的比例还是偏低。一方面,日元汇率的巨大波动使得以日元标价的交易汇率风险大大增加。在1973—1995年,日元兑美元汇率变动超过10%的情况出现过8次,相比更加稳定、风险更小的美元来说,日元在使用上还存在障碍。另一方面,日本金融市场的落后也影响了日元计价比重的提高,以日元计价的银行票据市场、国内短期国债市场和政府短期证券市场均发展缓慢,使得日元的运用和筹措十分不方便,也阻碍了日本进出口贸易中日元计价比例的提高。

日元在金融交易和计价方面的变化

日元纳入SDR以后,日本逐渐放开了国内金融市场。但由于日本的金融市场自由化是在美国的压力下被动进行的,而且以发展离岸市场为主,国内金融市场仍受到较多管制,因而日本的金融市场发展仍严重滞后,阻碍了日元交易和计价职能的演进。

在外汇交易方面,日本政府于1988年开放外汇市场。根据BIS的统计,1989年,其外汇市场中日元所占比重为27%,相比于美元高达87%的比重,并未能成为主要的交易货币。在全球外汇衍生品市场中,以日元作为外汇互换、远期合约、期权和其他衍生品的交易货币从1995年不足20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270亿美元;但相比同期美元和欧元单方交易就达到2万亿和1850亿美元,日元在国际金融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仍很小。交易成本高、交易手续繁杂以及缺乏便利性,使得外汇市场的日元交易量微乎其微。

在金融交易方面,以日元计价的金融市场得以发展。1970年11月,日本允许发行以日元计值的外债;1972年9月,非居民可以在日本国内发行以外币计值的债券。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债券市场已发展到能够与欧美债券市场相比较的程度。此后,以日元计值的国际债券规模稳步上升,从1993年的2665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7499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近3倍。在以日元计价的国际贷款方面,由于日元的长期升值使得借款方的债务负担加重,因而日元计价的国际贷款数量受到极大制约。在日本的国际信贷中,以日元计值的份额只占1/5。1987年底,日本只有私人银行对外贷款的11%和海外债券发行的14%是以日元计值的,而美国同期的相应指标,则分别为67%和38%。

上世纪70年代,欧洲日元市场的发展为日元结算提供了离岸金融选择,欧洲日元市场的规模遂从1978年的50亿美元发展到1983年的20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4倍。但是由于日本国内的金融管制,日本国债和短期票据的流动性较差,日本商业银行往往更偏向于美元融资。美元融资可以避开日本央行“窗口指导”的限制,同时能带来更高的收益。自1986年东京离岸金融市场设立以来,主要来自日本的资金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再次流回日本,日元资金并未能提供给亚洲各地的企业用于贸易和投资活动。因此,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金融市场一体化并没有促使日元成为该地区的主要交易货币,以日元计价的金融交易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对日元国际化的作用也有限。

日元作为储备货币地位的变化

日元作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