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贸易核查方法研究

来源:《中国外汇》2016年第19期

外汇局江西省分局在专项核查中发现,有个别企业在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上存疑。本文在总结货物贸易项下几类常见异常资金流出方式的基础上,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并提出相应的监管方法,以防范违规资金流出。

出口不收汇

从外汇管理角度来看,出口不收汇企业的货物流和资金流严重不匹配,存在逃汇等严重违规的嫌疑。大部分出口不收汇企业为流通型公司。由于资金流与货物流的主体分离,代理报关方实际并不接触货物,也不了解贸易背景,更不关心后续资金的回笼。更有甚者,利用出口报关单向银行进行贸易融资,到期后购汇偿还融资本息,以获取人民币存款利息高于融资成本的套利收益。

核查方法

第一步,通过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中“非现场核查”模块中“时间序列监测”,查询“按企业汇总”,可以导出出口不收汇企业及相关数据。

第二步,通过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数据查询”模块中“基础数据查询”的“国内外汇贷款贸易融资数据查询”和“购汇数据查询”,查询企业办理的贸易融资及购汇情况。根据情况,可以从企业、银行调阅相关合同、办理业务的资料等来判定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及资金流出的可疑点。

相关案例概况

辖内某贸易公司于2014年7月成立,为民营独资企业,注册资金50万元人民币,从事货物和技术进出口业务。该企业自发生业务以来,累计出口17444万美元(其中2015年全年出口额为12339万美元),累计收汇890万美元,累计结汇9720万美元,累计办理贸易融资11333万美元。其中,货物贸易监测系统显示,结汇资金全部和贸易融资发生业务时间、金额相同,即结汇来源于贸易融资。其中,180天期限的贸易融资16笔,折合美元9593万美元;90天期限的贸易融资2笔,折合美元942万美元;365天期限的贸易融资1笔,折合美元797万美元。到期时间在2016年1月之后的有9笔,金额合计5679万美元。截至目前,购汇还款笔数3笔,金额合计1422万美元。

案例运作模式分析

该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在省内其他市的外汇指定银行办理。从提供的相关资料来看,企业凭货物出口合同、海关报关单以及银行承兑汇票等资料在银行办理贸易融资。具体的操作模式见下图:1.出口少收汇企业向国外出口货物后;2.企业以银行承兑汇票作抵押,以出口合同、报关单向银行申请贸易融资;3.银行再向企业发放外汇贷款;4.企业将获得资金的大部分办理结汇,融资到期后,再进行购汇还款。

1.jpg

案例存在的问题

第一,贸易背景真实性存疑。企业提供的合同确实有3个月后收款条款,但是该企业自发生出口业务至今存在大量少收汇的情况(共计16554万美元未收汇),且出口少收汇期限均超过3个月以上,因此其贸易背景真实性存疑。

第二,涉嫌通过异地银行办理贸易融资套利。该企业办理的贸易融资大多数为180天以上期限。据企业联系人电话声称,其贸易融资结汇后所得人民币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而企业付出的成本为融资成本和手续费。由于外汇贷款利率普遍较低,本外币存贷款利差成为企业套利来源。

第三,贸易融资业务的真实性存疑。由于该企业为代理出口企业,货源方为多个国内的其他企业。根据企业提供的资料,银行承兑汇票的背书人有多个为货源方企业。由此可见,用于抵押的银行承兑汇票的内贸背景存疑。

第四,购汇归还贸易融资背离贸易真实性的管理原则。贸易融资的作用是使得出口商提前获取货款,增加资金流动性。一般而言,各外汇指定银行制定的“贸易融资合同”中都有条款,明确贸易融资还款应当以应收账款项下收回的款项作为融资的还款来源。据了解,该企业2016年1月发生3笔大额购汇,均为归还贸易融资。以人民币购汇归还贸易融资的行为实际上背离了办理贸易融资的初衷,并且为套利者获取利差、汇差提供了便利渠道。

大额预付货款

当前形势下,第二种货物贸易项下资本流出的方式为预付货款。在国际贸易中,贸易信贷是一种正常的短期融资行为。一定金额、一定比例的预付、延收行为符合国际贸易结算惯例。但是,部分企业高比例、长期限的预付货款带有明显的融资性质,甚至存在关联公司间的预付货款,变相地增加了跨境资金流出的规模。

监管方法

第一步,通过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数据查询”模块中“基础数据查询”的“付汇数据查询”,选择“付汇性质”为“预付货款”,来查询一段时期内辖内企业的预付货款情况,并筛选出大额预付货款的企业(比如单笔预付货款超过100万美元)。

第二步,通过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数据查询”模块中“企业报告查询”,来查询企业贸易信贷的报告情况,看企业是否按照规定办理了预付货款报告。

第三步,通过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数据查询”模块中“基础数据查询”的“进口货物数据查询”,将大额预付货款的企业一段时间内的进口数据导出,并与预付货款数据进行比对,从中筛选出企业预付货款对应进口的完成情况。根据情况,可以从企业、银行调阅相关合同、办理业务的资料等来判定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及资金流出的可疑点。

相关案例概况

辖内J公司主要从事光伏类产品生产及销售。2015年7月,该企业累计发生3笔预付货款,金额共计1739万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笔金额为739万美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