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最后一公里有多远

来源:《中国外汇》2016年第21期

资本项目交易的开放进程,各界人士一直在热议,各类市场主体也高度关注,还有许多外国投资者在问:打通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究竟有多远?

这一公里,既是路程的距离,又是时间的度量;既依赖人为主观的争取,又取决于客观条件的完备。总之,是中国现实国情和在国际经济生活中角色的交集。国情决定具体定位,定位决定担当角色,进而依据国情和角色实施开放政策。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标准,资本项目可分为资本和货币市场工具、衍生品类工具、信贷业务、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清盘、不动产交易和个人资本流动七类及40个子项。我国根据IMF《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对资本项目交易按开放程度,归类为不可兑换、部分兑换、基本可兑换、可兑换四个层次。到2009年,我国实现部分可兑换以上程度的项目为29项,占全部交易项目的72.5%;此后三年,依次逐步增加至30项、35项和37项,比例依次提高至75%、87.5%和92%。目前不可兑换项目仅剩3项,即在资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和衍生品类工具三个领域对非居民交易实行管制。另外,国内居民对外投资、融资的渠道还相对受限。

回顾走过来的路程,资本项目开放采取的是先易后难的渐进策略。具体路径是:项目上先低风险后高风险,区域上先境内后境外,结构上先投资后融资(其中先FDI后ODI),主体上先法人后自然人,产品上先简单传统后复杂衍生,等等。

资本项目开放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进而难逆。今后开放的进程,也应遵循“风险可控、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与我国金融体系的成熟度、抗风险能力相适应,与国家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的发展战略相衔接。当前,国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制度尚需健全,透明度有待提高,信用意识急需增强,产品更要多元化,资本项目开放整体仍处于成长期甚至初创阶段。面对这一状况,要全面开放资本项目交易,就要对风险的可承受力和风险的可控性进行充分的评估。核心是如何把握开放的时机,关键是如何提高宏观监管效力,境内外市场如何衔接。这也是见仁见智的焦点。我们走过来的路是双轮驱动,但两轮并非均衡着力,改革和开放并非同步。当改革不畅时,以外促内,以开放撬动改革;反之,当开放受限时,以内促外,用改革为开放铺平道路。生产商品的市场化相对容易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要复杂得多。呼之欲出,也要呼之“慎”出:改良土壤,才能结出硕果。

最后一公里是个形象的比喻,曙光已现,攀登在即。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为资本项目交易开放创造了外部环境: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正在从贸易计价结算、投融资向储备资产过渡,诸多国家与中国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建立了多个人民币海外清算中心,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也在快速发展。而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向实体经济传导,以及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继续深入,则为资本项目交易的开放奠定了内部基础。随着中国金融监管框架的优化和机制的成熟,金融业风控水平的提高,资本项目开放既可望又可及,最后一公里既是终点,同时又是万里长征的新起点。

 

作者系《中国外汇》编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