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跨境并购须避过“雷区”

来源:《中国外汇》2016年第21期

在当前的跨境并购热潮下,交易失败率较高是困扰中国企业的现实难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在2016年5月召开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二届欧洲论坛中就指出,“一般的全球收购失败率是70%,中国企业还要再加10%。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失败案例陆续出现”。 虽然很难明确界定跨境并购的成败,但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可能导致并购失败的因素,对中国企业提高并购成功率至关重要。

并购成败难有定论

基于并购交易的不同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笔者认为,可以按如下标准对并购成败加以界定:对于竞标类型的交易,中标就代表着交易成功;对于私人谈判类型的交易,能够签署相关协议就是交易成功。从这个界定出发,未能中标或未能签署交易协议就是交易失败。交易成功之后,还要界定交割之后整合的成功或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收益增加、并购增值,就可以界定为整合成功;如果收益减少或亏损,则整合失败。此外,还可以从并购双方是否实现了协同效应加以评判。

中海油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先行者,在并购道路上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的曲折过程。2005年,中海油与雪佛龙竞标优尼科时,雪佛龙给出了170亿美元的要约价,报价形式为部分现金、部分股份;中海油介入得比雪佛龙晚,给出了全部现金形式的185亿美元的要约价。从要约条件来看,中海油给出的条件无疑比雪佛龙更好,但是,优尼科仍拒绝了中海油的要约,致中海油并购以失败告终。时间延伸到2013年,中海油在收购尼克森的案例中则成功完成了跨境并购交易。

公关不足与市场层面的原因,是导致中海油竞标优尼科失败的重要因素。彼时的美国属于能源消费大国,对石油需求量很高,加之石油供应紧张,石油被美国看作是“比较紧张且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因此,很多美国民众对中海油心存疑虑。基于此,美国在对中海油的并购进行安全审查时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加之中海油在并购前的政府关系工作不够充分,公关不足,导致其通过美国的安全审查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也因此导致了其竞标的失败。

吸取了2005年教训的中海油,在2013年并购尼克森之前就展开了更加有效的公关活动,极大地改善了中海油在美国民众与政府中的形象,降低了美国政府的疑虑。而且,此时的市场环境也在朝着有利于中海油的方向变化:页岩油的大规模开采使得美国和加拿大在2013年都已经成为石油生产国,两国的石油生产能力都很强,因而对石油资源的敏感度大幅降低。此外,中海油在并购交易方面的专业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在各种有利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海油取得了收购尼克森的成功。

那么从今天的情况看,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项目能否算得上成功呢?2013年2月,中海油与尼克森签约,在这一时间点可以说并购交易是成功的;但许多专家认为,中海油的收购价格过高,这使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成败具有了不确定性。2013年12月,报道称,尼克森的投资回报率为3.5%,而中海油的投资回报率总体为13%。这表明尼克森的成本高、收益低。2015年5月,尼克森裁员400人。虽然数据比较悲观,但这些情况发生在2014年以来全球油价出现大幅下跌的市场环境之下,并不足以据此判定这一交易的成败。对这一交易的结论性判断,可能要观察中长期的变化后形成。

跨境并购应避免常见错误

中海油的经历表明,在进行跨境并购的过程中,有些因素是企业可以控制的,有些市场因素则是企业没法控制的。对于开展跨境并购的中国企业来说,交易时如果能保证对能够控制的部分准备充足,就可以提高其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西门子全球并购整合部门总负责人Kai Luks博士曾对中国企业对欧洲的并购进行调研,并总结了中国企业在跨境并购中常见的七个方面的错误,值得中国企业高度重视。

第一,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战略不完善。中国企业进行并购时往往比较随意,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收购、收购后要达到什么目标,事前也不会对并购的协同效应进行分析。对中国企业而言,一套完善的国际发展战略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产品是什么,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即进行SWOT分析;其次,要认识现有的市场,即现有的市场中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