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风险导向下的直接申报核查

来源:《中国外汇》2016年第23期

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申报(以下简称“直接申报”)是我国国际收支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据质量对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以及进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均具有重要作用。外汇局广东省分局(下称“广东省分局”)借鉴风险导向的审计思路探索直接申报核查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效。

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内涵

风险导向审计是基于审计风险模型,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确定其剩余风险,并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21世纪初,安然、世通等重大的财务欺诈案的先后曝光,导致了社会对审计职业极度怀疑,也使审计模式从制度基础审计转向风险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认为,审计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是不可分割的,威胁企业经营的风险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来源,因而,有效的审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审计理论、审计实务以及审计准则都开始要求审计人员更多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形成了以企业经营风险评价为中心的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重视审计战略的选择,既注重降低审计风险,又注重节省审计成本。该种模式的主要程序是:首先针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规模与特点确定重要性水平,初步评价其可接受审计风险和固有风险;二是依据审计风险模型,确定检查风险水平,制定审计总体计划和具体计划。三是了解内部控制结构和评价控制风险。如果初步评价控制风险水平较低,则实施控制测试,依据控制测试的结果,确定是否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如果初步评价控制风险水平较高,则应直接转入交易的实质性测试,评价财务报表整体错报的可能性。四是根据控制测试情况开展实质性测试。包括实施分析性程序和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在该种模式下,除采用账项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方法外,还大量采用分析性程序的方法,如: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绝对额比较法、垂直分析法等。

直接申报数据的特点

当前,随着外汇局数据采集与管控系统中直接申报非现场核查规则的逐步完善,直接申报的表内与表间逻辑匹配已基本可通过非现场系统完成核查。对直接申报的现场核查,在核查思路上可借鉴风险导向审计理念,重心放在对数据采集与汇总的内部控制机制核查,以及针对申报主体的业务情况和错报风险,开展重点报表核查。

交易聚合性。与通过境内银行进行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以下简称“间接申报”)交易数据的逐笔统计不同,直接申报数据以月/年末时点的存量与月度结构性流量形式采集,申报主体的数据生成普遍需要经过加工、汇总过程。如存贷款、应收应付款及进出口票据类报表,就需要通过按国别和币种等要素项归并后汇总填报数据。

数据综合性。直接申报基本涵盖当前金融机构对外的各类资产、负债及交易,申报主体在数据填报过程中涉及内部多个部门,存在数据内部传导与协调的整合问题。以辖内某银行为例,该行D02贷款(资产)报表涉及信用卡部、个人银行部、公司银行部、环球交易服务部以及运营部五个部门的数据,需由各部门分别提供各自职能所属数据汇总填报。

个体特异性。不同类型的申报主体,数据统计结构也截然不同。即使同一类型的金融机构(如银行类),也会因其经营的战略重心不同而导致业务报表结构迥异。因此不存在单一的对所有申报主体通用的万金油式的核查方法。应根据该申报主体的业务特点,在普适性核查规则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特征,深入挖掘适用于该申报主体的核查方法。

直接申报数据的核查方向

完整性核查。完整性核查主要针对数据漏报、多报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申报主体直接申报的范围是否与统计制度数据范围一致,是否存在有实际业务数据但无申报数据的情况,或有申报数据但无实际业务数据的情况,或数据虽真实但不属于直接申报范围的情况等;二是申报主体在接口程序中需手工补录直接申报数据时,是否存在数据采集范围不符合制度要求的情况;三是以接口方式导入直接申报数据的申报主体所使用的接口程序,是否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延展性等。

准确性核查。准确性核查主要针对数据的错报问题。核查范围由大到小,包括报表选择的准确性、表内项目分类的准确性与各项目要素数据的准确性。一是申报主体报送数据的计值方法是否准确,即依循企业会计准则,采用权责发生制、公允价值计价(优先使用市场价值)或摊余成本等其他计值方法来记录和填报数据;二是申报主体报送数据中的机构代码、币种、数值单位、国别、风险类别等要素信息的选择是否准确;三是申报主体直接申报的数据采集规范是否符合外汇局制定的接口规范要求,是否存在数据类型、字符长度和数据校验规则不符合接口规范要求等问题。

现场核查流程设计

借鉴审计领域的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直接申报数据风险导向核查过程是通过全面了解申报主体的业务情况,结合其开展的各项涉外业务及对应的申报数据,对其直接申报流程中容易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明确高风险的项目,确定容易引发风险的重点报表并进行核查与测试评估,以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帮助申报主体提高各类报表的可信赖程度,使核查成为一项不断克服并减少风险的工作。

风险导向的核查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步骤一:全面了解申报主体的业务情况

通过与申报主体交流,结合其提供的自查报告,了解申报主体涉及直接申报的所有业务内容,以及填报报表的整个运作流程,包括业务开展情况、各表的填报部门、数据采集渠道(手工或接口导入)、对应会计科目、取数路径以及计算方法等。这是开展核查的首要步骤,为确定风险点与重点报表奠定基础。

步骤二:确定重点核查报表范围

在全面了解业务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数据报送内容范围确定主要的错报风险点,区分常规性核查与重点核查报表。针对申报主体业务与数据报送情况,重点核查报表范围包括如下五种类型:

一是交易频繁复杂且规模大。交易越频繁,产生的数据越多,报表在汇总填报时就越容易出现漏报、错报和多报等问题。如银行类申报主体的存贷款、应收应付款(D表)。

二是数据来源涉及部门较多。报表填报涉及部门越多,对申报主体内部沟通协调的能力要求越高,出现错误的概率也会相对提升。

三是交易性质特殊,专业性强。如银行类申报主体的金融衍生产品(C表)和进出口票据单证(F表),对相关业务经办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在交易定义和表内项目分类上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需要结合日常的业务知识与直接申报的数据采集规范要求进行填报。

四是非现场核查中发现的错误频繁的交易。对申报主体在以往非现场核查中发现的错误较为频繁的报表,应列入重点核查内容,了解错误发生的原因以及是否已作流程优化处理。

五是手工汇总数据及非常规交易数据。某些报表由于并非申报主体的主要业务,基于成本考虑仍未实现内部数据的自动抓取;或者数据来源于申报主体内部相对独立的业务系统,须由经办人员手工汇总整理报送。由于手工汇总整理的不确定性较高,应作为重点核查报表。此外,非常规交易数据亦同样存在由于经办人员对数据处理的生疏与理解谬误而发生错报的风险。

步骤三:对重点报表执行内部控制测试

全面了解报表各项数据的生成与汇总流程。不同行业,甚至同行业中不同规模、不同发展战略路径的金融机构,其涉外交易记录的流程都各有特殊之处。通过了解从生产数据的初始生成到申报数据的报送完成的整个数据生成与汇总的流程,并结合流程图以充分了解申报主体某个重要报表的业务流程,以及最终数据抵达申报负责部门的数据处理方式,以利于核查人员掌握申报数据的准确来源。

一是确定可能影响完整性、准确性的风险点。根据数据流程图和流程描述,核查人员讨论确定数据生成与汇总过程中数据质量风险点,要求申报主体反馈是否针对该风险点存在相应的内控制度应对防范。

二是全面考察申报主体针对风险点的内控设置。针对某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