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探索外汇贷款损失准备宏观审慎管理工具

来源:《中国外汇》2017年第1期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迅速增长,在助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外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岛港事件的爆发表明,在经济运行周期性交替更迭时,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和信贷不良风险会几何倍增加,传统的微观监管容易被涉汇主体规避。相较之下,宏观审慎管理能够更好地发挥逆周期和结构调节作用,熨平跨境资金波动,防范系统性风险。鉴此,本文结合本币宏观审慎管理经验,对构建动态调整“外汇贷款损失准备”宏观审慎管理工具提出相关建议。

国内监管经验借鉴

银行“外汇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为冲销各种外汇贷款损失而提取的准备金,可反映对外汇贷款损失的抵补程度,是商业银行面对外汇贷款损失的第一道防线。在银行损失准备监管中被广泛运用的指标主要包括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外汇贷款拨备率用于衡量商业银行对所有外汇贷款损失的抵补能力,而拨备覆盖率则用于衡量商业银行对不良外汇贷款损失的抵补能力。在衡量风险抵御能力方面,拨备覆盖率更具针对性,而外汇贷款拨备率更具全面性。

目前,在本币的管理中,银监会使用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两项指标协同使用的方法进行监管,而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MPA),仅对拨备覆盖率做出了要求。现行贷款拨备主要根据贷款实际发生的损失计提。由于我国银行贷款具有的顺周期性,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贷款规模大、质量高,不良贷款较少,计提的贷款拨备也较少;而在经济下行时期,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计提的贷款拨备却较多,无法平滑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对于潜在的、尚未识别的预期贷款损失,计提的贷款拨备也未能有效覆盖,故单一使用拨备覆盖率指标有诸多操作瑕疵。与拨备覆盖率不同,贷款拨备率的计提与贷款规模挂钩而与贷款质量无关,因此引入这一指标增强了贷款拨备计提的前瞻性。在经济繁荣时期,贷款规模较大,计提的贷款拨备较多;而在经济下行时期,贷款规模较少,贷款拨备计提的也较少,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因此,在外汇审慎管理工具设计中,我们参考了银监会的监管方法,两种指标协同使用。

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的作用机理

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与否,是影响政策有效性的直接因素。同时,在了解一个管理工具的传导机制后,有利于更好地根据形势变化加以调整和完善。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的传导机制可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在跨境流动的逆周期调节方面,当经济处于上行期时,本币升值,面临资本流入压力,银行外汇信贷投放增多,企业贸易项下款项倾向采用银行融资对外支付,外汇贷款及各类融资替代或延迟了企业购汇需求,又会加剧本币的升值压力,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见附图)。此时,应适度加大外汇贷款损失准备。由于外汇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可以有效抑制经济繁荣时期信贷的过度扩张,从而实现逆周期调节。相反,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本币贬值,面临资金流出的压力。考虑到还款成本问题,企业倾向购汇支付贸易款项,同时由于订单减少带来的融资需求走弱,银行外汇信贷投放也会相应减少,从而加速了经济周期的下滑进程。此时应适度减少外汇贷款损失准备,给商业银行释放更多的利润空间,防止经济衰退时期信贷过度紧缩,以减少金融系统的内在顺周期性。

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在经济繁荣时期,贷款规模较大,虽然不良贷款较少,但鉴于此时银行利润较多,为缓冲可能面临的经济下滑时期增加的贷款损失,应计提较多的贷款拨备;而在经济下行时期贷款规模较少,不仅能够有助于缓解低迷的信贷市场信心,暂时调节巨大的资本监管压力,为银行释放利润空间,而且还有助于降低贷款损失准备显著的顺周期性。这种计提方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拨备的充足性和经济周期中拨备的“旱涝保收”问题,提高国内银行抵御风险的缓冲能力。这种前瞻性和逆周期性也是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的机制设计

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采取本外币并表提取的方式,即外币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币种为人民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汇率风险。因此,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工具实施的前提为,本外币外汇贷款损失准备不得错配。同时,为了弥补银监会相关规定(银监会颁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对贷款损失准备做出了明确规定,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原则上按两者孰高的方法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中贷款损失准备的亲周期性和外汇汇率波动风险问题,参照国际上动态拨备制度和结合外汇汇率波动的影响,将外汇贷款损失准备管理的下限设计为:外汇贷款损失准备=按目前规定计算的普通贷款损失准备+宏观审慎调节下的动态拨备+宏观审慎调节下外汇风险拨备。

按规定计算的普通贷款损失准备

通过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