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淘金”印度须做足功课

来源:《中国外汇》2017年第3期

目前,GDP增长率超过7%、吸引外商投资名列全球首位的印度,正在受到中资企业的青睐。在我国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价格上升的背景下,很多中资企业从产业转移的现实需求出发,大手笔地向印度市场“砸钱”,并希望借助莫迪总理发起的“make in India(印度制造)”“shining India(分享印度)”政策,获取高额回报。然而,虽有少数企业在印度市场实现了“淘金梦”,但多数中资企业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历史背景与隔阂等原因导致了我国国内对印度真实情况存在一定误读,并导致国内企业不了解印度的投资环境、法律体系,从而使得国内企业投资印度之路更具挑战,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艰难困阻。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了解印度市场的方方面面,在投资前做足功课,就更为重要。

多元化的投资环境

印度和中国的文化理念不同,思维方式差距大,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是投资者不得不重视的首要问题。社会多元性是印度文化中的明显特征。从语言层面看,印度宪法规定,印地语和英语为政府交流用语言,而公认的印度国家语言则多达22种。从文化层面看,印度属于多民族国家,有十个主要民族和几十个少数民族;印度宗教色彩浓厚,宗教在国家及绝大部分人民心中扮演着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印度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约占总人口82%的国民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宗教,约占总人口14.6%的国民信仰伊斯兰教;其他信仰人数较少的宗教还有基督教、天主教、锡克教、耆那教、佛教等。

印度属于联邦制国家,邦和邦之间主要按照语言和民族进行划分,民族融合度较低,各邦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地方的高度自治,使得中央立法向下的贯彻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会被地方的抵抗情绪、政治博弈及利益驱使抵消,中央立法和执法的效率远不如文本上体现得高,甚至印度执政党的决定只能贯彻到50%的印度邦。比如在中央倾向于对外开放、大部分邦也积极引进外资的背景下,西孟加拉和加尔各答等邦却拒绝对外开放。

经济方面,印度尊重私产,交易自由。莫迪政府依托国内人口红利、内需巨大的比较优势推动印度制造,大力推进私有化、税制改革、增加赤字、削减福利等经济改革,对外资进行多轮开放。另一方面,汇率不稳定、外汇管制严格、企业融资困难、市场商业信用不高、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设施较差,则是印度经济中的“短板”。中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产业存在互补性:印度在IT、制药等领域有自身的优势;中国在基建行业、电子产品领域的优势,也是印度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

来自印度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初,在印度注册实体的中资企业已经有500多家,集中在德里、哈里亚纳邦、北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卡纳塔克邦、古吉拉特邦等区域,并高度集中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68%的企业投资金额在10万—500万美元。在投资方式方面,中资企业大多采用了设立独资子公司和私人有限公司的投资形式,也有部分中资企业采用了并购印度公司或者与印度当地企业合作设立合资公司的形式,仅有少数中资企业是在印度设置分公司和代表处。

印度的司法体系

外来法治文化与本土法律在印度社会复杂的宗教、政治背景下的冲突交融,形成了印度社会独特的法律体系。由于中央和地方法律都对印度的外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有意投资印度的企业不仅需要了解中央层面的法律规定,还要仔细研究投资所在邦的具体规定,尤其是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劳动、争议解决方面的相关规定,以便减少投资所面临的政策法律风险。对此,建议拟投资印度的企业,在决策前要全面搜集有关行业的重要信息,树立以风险防范为主的管理理念,并在争议发生时,尽量通过非讼的方式解决纠纷。

目前,印度80%的法院案件纳入了电子法院系统,当事人和律师仅通过在线查询即可知晓案件的进展状况。但案件审理时间较长,一个普通案件的审理期限通常在7—8年。司法部门预算和法官资源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匮乏、无审限限制等因素,导致了印度司法的低效。虽然印度设置了专门处理某类案件的法庭来减轻普通法庭的负担,如“人民法庭”“商事法庭”,但成效并不明显。

印度的劳动立法问题也比较复杂。中央和地方均有权对劳动问题进行立法,还有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