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人民币国际化要走中国特色道路

来源:《中国外汇》2017年第4期

2017年年初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成为官方对2016年人民币国际化的自我评价。目前,面对人民币汇率贬值和跨境资本外流压力,人民币国际化已经从过去高歌猛进的快速发展阶段步入到了波浪式发展的新阶段,正是理性、客观地回顾人民币国际化的好时机。

人民币国际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大战略

人民币国际化是历史自发演进的结果。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上照搬前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人民币的货币功能萎缩,对外交往支付结算主要是外汇,由国家实行计划管理,并对本币出入境进行严格控制。这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只是在19571987年发文,分别允许携带5元和200元人民币现钞出入境。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仍在很长一段时间对人民币国际化持消极态度,人民币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际货币。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人民币才开始借由边境贸易结算和跨境携钞等政策走出“国门”。20031119日,为适应内地与香港之间紧密的经贸联系,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将为在香港办理个人人民币存款、兑换、银行卡和汇款业务的银行提供清算安排,并由此拉开了人民币区域化的序幕。但这仍是有限度的发展:一是在服务范围上,最初香港人民币业务主要限于满足个人旅游消费,不涉及人民币存贷款和投融资等资本项目业务,甚至是经常项目下的货物贸易都不在满足范畴之列,以保证香港人民币业务与内地外汇管理制度相一致。二是在基础定价上,一方面允许香港清算行在内地银行间市场平盘,引导香港人民币汇率与内地一致;另一方面,通过将香港清算行人民币存款回流的利率设定在超额准备金利率和活期存款之间,确保香港人民币存款利率与内地一致。汇率和利率的定价机制都有利于人民币的有序回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深刻改变了人民币的命运。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美国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导致多次爆发金融货币危机,许多新兴经济体深受其害,在经济发展中多次遭到被“剪羊毛”的境遇。中国到底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呢?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中国实施的是实体经济的赶超,更准确地说是贸易赶超。这个战略的形成,核心是比较优势和对外开放,即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资源禀赋,深入参与全球制造业转移,通过吸引外资在中国设厂从事加工贸易,用快速的经济发展追赶发达国家。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重要标志,贸易全面开放成功推动了以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赶超战略目标的达成。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中国经济总量已接近10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进出口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就曾指出,以中国经济和人口规模而言,中国的高出口和高开放度平衡了国内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建立了出口导向为基础的外资产业。这是中国宏观经济战略成功的关键。“但是目前这一战略已达到了极限”,未来的出路将取决于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2013年,央行副行长易纲在其发表的《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一文中明确指出,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的程度越高,其市场竞争就越充分,经济效率就越高,垄断或寻租空间就越小,国民福利水平也就越高。在贸易赶超战略达到极限的时候,要发挥金融开放的核心作用。如何发挥这个核心作用呢?人民币国际化是牵引整个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龙头。20093月,在国际金融危机依然十分严峻的时候,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其发表的《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以此为标志,人民币国际化拉开了帷幕。

人民币国际化具有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在战略层面,国际经验表明,通过政府战略实现货币国际化的经验确实非常少见。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弗兰克尔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艾肯格林都曾指出,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以及一战后的美国,都拒绝采用这样的做法,因为他们担心本币可能会因此升值,削弱出口商的竞争力。惟有中国,成为了政府主动谋求本币国际化的第一人。从最初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跨境使用”,到2016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国家战略。

在战术层面,我国人民币国际化采用了“兼收并蓄”的做法,试图集各家优点于一身:一是在对外输出本币的方式上,集经常项目顺差国和逆差国的做法于一身,人民币跨境从贸易项下起步,以贸易渠道输出人民币,资本渠道回流人民币为主,同时不排斥贸易渠道回流和资本渠道输出人民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模式。二是在国际货币具有的贸易结算、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手段等不同功能的优先顺序上,人民币国际化以履行结算货币功能为重点,再辅以价值储备和计价单位功能。三是在兼顾离岸本币和在岸本币的关系上,强调人民币国际化的在岸主导权,同时鼓励以香港等境外人民币清算中心为代表的境外离岸市场和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境内离岸市场快速发展,构建境内外联动的人民币兑换市场。

全面评估中国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成本

回顾人民币国际化的历程,中国用八年时间走完了许多国际化货币几十年的历程。这超出了许多理论模型的预期和常识。201511月,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国际化颁发的一张“荣誉证书”,也是对人民币国际化成绩的褒奖和认可。毋庸讳言,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到波浪式发展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指标出现了波动。但我们不能因一时的起伏而自乱步调,而应全面评估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成本,做到心中有数。

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分布是不对称的。人民币国际化是政府让利于市场的过程,不论是企业、银行和个人,都通过人民币国际化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些收益确实通过以下方式得到了充分体现:人民币计价结算功能不断强化,企业汇兑成本下降;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了个人的消费能力,开辟了人民币跨境投资的新渠道;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了中资金融机构业务和资产的海外扩张,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大幅上升。根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上海金融研究院即将发布的《中国金融改革报告2016》年度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年度金融发展报告》)测算,实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来,累计为企业节约的相关成本达到2400亿到7000亿元人民币。这完全符合经济学的逻辑:在趋利避害的市场法则下,人人都是自利的理性人。如果人民币国际化不能给中国的个人、企业和银行带来好处,他们为什么要参与其中呢?!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