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中企国际化征途

来源:《中国外汇》2017年第4期

经济下行压力与结构转型叠加,使得不少企业将目光投向境外,通过全球布局整合全球资源,构建国际竞争力。全球化、国际化成为企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战略。相较平稳有序推进的内向国际化而言,从2014年开始持续升温的外向国际化成为当前的市场热点。2016年全球多地企业都在寻求与内生增长具有互补性的收购交易,以求获得新的区域、产品和专有技术,提高创新能力。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也通过绿地投资或跨境并购嫁接海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

然而,在中企频频举旗出海之际,我们也看到一些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征途上受挫。这其中有中国企业海外中标项目或搁置或被当地政府取消的情况,也有中企海外项目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中国企业海外运营或受阻或失败的案例提醒我们,中企国际化的征途并不平坦。

冰与火之歌

2016年是载入全球并购史册的一年。摩根大通并购团队发布的《2017年全球并购前景展望》调查报告(下称“《展望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并购市场总金额达到3.9万亿美元,与历史第三最佳年份相当。《展望报告》指出,尽管2016年全球跨境并购成绩喜人,但随着这一年监管环境的变化,全球撤销的交易量也达到8420亿美元的高位,共计769宗交易,是2008年以来撤销交易量最高的年份。在全部撤销交易中,北美目标公司占到65%,原因是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的关注以及美国财政部在2016年4月就税收倒置问题做出的裁决。此外,反垄断立法也导致美国和欧洲地区撤销了一些交易。

根据商务部2017年1月对外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实现投资累计达11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摩根大通的《展望报告》也显示,2016年,中国对美国以及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并购交易分别比2015年增长了471%和252%。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仅次于美国。然而在中资企业国际化大步迈进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中资企业国际化之路充满挑战。

梳理近几年的中国企业海外项目,折戟事件绝非个案:中缅密松大坝工程和中缅合资的莱比塘铜矿项目被叫停,中缅皎漂——昆明铁路工程计划被取消;墨西哥政府无限期搁置高铁招标计划,并勒令中资坎昆龙城项目停工;美国外资委员会的国家安全审查导致华为、清华紫光等多家中国企业投资美国受阻,美国西部快线公司单方宣布终止中美合建高铁;德国经济部撤回了中资企业福建宏芯基金对其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爱思强的收购许可,并叫停中国三安光电对德国照明巨头欧司朗灯泡部门的收购……。这表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还需要披荆斩棘。究其原因,一方面有监管审批的不确定性、非经济干预、多方合作收购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投资在短期或在某国较集中地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互相竞价所导致并购中的“中国溢价”,这给中资企业带来“内伤”。

此外,中资企业实际海外运营效益有待提升。相比美国和日本,中国海外投资效益比较差。国资委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业绩并不乐观:13%的企业盈利可观,39%的企业基本盈利,24%的企业基本持平,而其余企业则处于亏损状态。

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以及环球企业银行中国区主管、董事总经理吴佳青女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到,当前中资企业在外向型国际化扩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痛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应该注重质而非量,不应盲目进行海外扩张并购,而是应该在价格合适的基础上,寻找最能提高自身市场及行业竞争力的标的,这是国际化战略成功的起点。

其二,在国际化过程中,要强化对海外尽职调查的重视程度。尽职调查对项目成功与否十分关键。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都存在不同的文化、法律规则,需要及早引入在当地或者行业内具有极强实力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协助进行尽调,包括与当地政府、社区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沟通等,都非常重要。应避免因尽调或沟通不足导致的无谓损失甚至整个项目的失败。

其三,中资企业在国际化过程或者海外并购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跨国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并购为例,如何在并购初期设计一个一体化的融资、交割以及包括现金管理等在内的后期整合方案非常重要,这是整个国际化战略有效实施的保障。一个优秀的一体化方案需要将融资成本、外汇风险、市场和行业风险以及并购后的财务管理以及后续的运营管理等都考虑在内。目前,有些大型企业已经在采取相应的措施,但很多企业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尤其是在加速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司库管理系统方面。

回归理性之路

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尽管可以利用并购机会,快速嫁接技术、品牌、市场等资源,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但决不可因此而热衷炒作、盲目跟风。面对中企的国际化冲动,岁末年初之际,各主要监管机构不断呼吁中资企业要理性看待国际化、全球化。

2016年12月6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央行、外汇局四部门负责人就在当前对外投资形势下中国相关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