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中资银行国际化对接

来源:《中国外汇》2017年第7期

目前,中资银行加快了国际化步伐,由此海外业务的贡献度也在日益加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中资银行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金融市场,如何看待海外特别是欧美市场,如何在国际化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如何定位海外业务和本土业务的关系,如何真正在海外市场立足和扎根?这些问题需要中资银行重新深入思考。

海内外市场的主要差异

差异一:市场方面

一是利率水平和息差水平。首先,欧美市场总体利率水平大大低于国内,欧洲目前甚至是负利率市场。中资银行在这样的市场中经营,资金来源与在国内完全不同,主要依赖主动负债产品来筹集资金而不是客户存款。其次,市场的净息差低。欧美市场的平均净息差水平大大低于国内市场,从而导致中资银行海外机构通过存款和贷款业务赚取的利差收入远低于国内市场。

二是信贷业务期限呈现两极现象。以欧洲为例。市场平均融资期限要明显长于中国市场。据统计,目前德国信贷市场3—5年的信贷业务占市场总量的52%,6—7年期占总量的44%。而同时,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基础的短期贸易融资,期限则大部分在半年以内,包括基础性的贸易融资和大宗商品结构性贸易融资。相对而言,中国市场除了大型的项目贷款或基础设施类贷款,企业的融资一般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一年期很常见)为主,且很多企业是通过滚动的短期融资来变相获得长期资金。这种流动资金融资模式在欧洲市场是不可接受的。在欧州市场上,融资期限是根据企业实际使用资金和实质还款能力来考虑的,要么期限会较长,要么属于短期的贸易自偿性融资。

三是信贷产品的标准化和透明化。以德国市场为例,银团贷款、公司债券以及Schuldschein(德国债券型银团)在信贷市场上十分普遍,且占比较高,而银行与企业客户合作的双边贷款则占比较低。因此,各参与银行承担的风险与获得的价格相对应,且财务数据限制条件公开统一。国内银行动辄对单个大型企业大额双边授信的情况,在德国市场比较少见。此外,欧洲的二级市场发达,上述标准的信贷资产转让和卖出很方便,信贷资产的动态组合管理较为成熟。

差异二:客户需求方面

从客户对银行的基本需求来看,无外乎是融资、筹资、保值、避险、价值提升等,这与国内没有区别。但是海外市场客户,特别是跨国公司有些要求是不一样的。

一是跨国公司客户需求并不局限在总部当地,而是全球化的,是统一的,包含公司在全球各地的需求。这对中资银行来讲,至少需要解决中国各公司和海外当地公司需求的整合和统一。跨国公司往往只接受一家银行一个统一的联系人(First point contact),需涵盖全球各地及各个方面面业务的需求。这对于以事业部制运营多年的外资大行不是难事,但对于总、分行制管理而非事业部制的中资银行来说,协调的难度很大。

二是客户对银行专业性的要求高于国内,价格的比拼并非唯一因素。比如,在德国并购业务中,银行提供融资只是最基本的部分,客户更需要的是银行在特定行业并购领域的专业经验,能否提出实质有效的建议和方案,并整合法律、税务、监管和会计等事务。再如,在新加坡大宗结构性商品贸易中,银行提供的结算和融资也只是基础,关键的竞争优势在于银行对某种大宗商品贸易的专业水平,包括对价格、套期保值、运输、结算方式和融资方式的选择等。也就是说,客户更看中的是银行在某种商品贸易中的专业性和全程服务。

差异三:监管方面

以德国为例,其金融监管从监管架构、监管理念、监管规定到监管行为都与国内存在较大的不同。

一是监管架构。2002年,德国在合并原银行监管局、保险监管局和证券监管局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了联邦金融服务监管局(BaFin)。在货币政策和监管职能分离后,《德国银行法》仍然强调德意志联邦银行(Deutsche Bundesbank)与BaFin的监管合作,两方共同承担对德国金融业的全面监管职责;同时,在监管过程中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在具体执行层面,无论监管谈话还是监管审计,均是两家机构配合联合开展。

二是监管理念。实施类子行化监管,分行需满足资本充足率、单一客户敞口及流动性覆盖率等要求。归根到底,德国监管从理念上完全看当地分行的资本、系统、人员、管理能力及流动性等。说白了,就是当地机构有多少资本做多大业务,有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做什么样的业务,所做业务的复杂性要与其系统支持和管理水平做相适应。所有决策必须在当地做出,总部和系统内其他机构的评级、授信等决策,只能参考不能直接使用。

三是在监管上更重视组织架构。德国监管首先从一家银行的组织架构和战略上切入,任何发生的问题和风险虽然可能出在操作层面,但监管机构往往会从组织架构、管理层和战略上去定性问题。同时,监管机构重视的方面主要是风险管理(包括IT风险)、合规反洗钱和数据保护。

四是监管重视细节、讲求实事求是。德国监管重视细节的程度到了近乎严苛的地步,不仅看结果,每一步的过程也必须留档和留痕:重视细节的特点体现在监管的各个方面。但另一方面,其监管也采取实事求是和务实的态度。比如对发现的问题会考虑实际情况,一定范围和程度内允许犯错,前提是,银行要实际采取措施去整改和提高;但绝对不接受造假和欺骗。

<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