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境内企业融资情况分析

来源:《中国外汇》2017年第9期

随着监管政策的变化和银行外债业务的推进,企业的融资规模呈现触底反弹趋势,并逐渐把关注度从境内人民币融资模式转移至“借入外债+境内结汇+境内锁汇”模式。本文以大连市为例,对企业境内外融资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当前企业关注的两种融资新模式进行了分析。

近期企业融资的表现趋势

从渠道来看,境内仍为融资的主渠道,但境外融资出现较快增长。从币种结构看,境内外融资币种安排有所分化,境内融资呈现去美元化,境外融资呈现外币化。从融资成本看,境内人民币融资利率低于境外,境内外短期外币融资利率大体相当,长期限外币融资境外有优势。但企业出于汇率风险考量,选择外币融资较为谨慎。从融资产品来看,风参直贷(或三方协议贷款)、内保外债等融资新模式快速增长。

境内融资趋势

一是境内融资去美元化。一方面,企业境内融资逐渐转向人民币融资,相比之下,境内外汇贷款余额则大幅下滑。截至2016年末,辖内金融机构对企业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2%,而外汇贷款余额则同比下降24%。另一方面,国内外汇贷款签约币种更趋均衡多元,美元贷款占比逐年下降,欧元贷款占比则显著提升,一改以往美元独大的局面。

二是外汇贷款短期化。国内外汇贷款按债务类型划分,可分为直接贷款、贸易融资、委托贷款和外债转贷款四类。随着人民币汇率双边波动幅度加大,偿贷汇兑风险增加,辖内企业借入直接外汇贷款的短期化趋势明显,借款期限半年以内(含半年)的直接贷款占比逾六成。

境外贷款特征

一是融资集团化。按债权人债务人的不同关系,境外贷款可分为集团贷款和银行贷款。随着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和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的全面推进,集团资金运作更为活跃,境内企业接受境外母公司、子公司或联属企业等渠道的集团贷款快速增长。2016年,辖内企业接受境外集团内企业贷款流入同比增长251%,占贷款流入总量的比例达48%,成为外债流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是融资外币化。随着境外人民币利率走高,境外融入人民币优势不再,境外融资呈现外币化态势。从融资币种看,辖内企业接受境外贷款本币占比呈逐年收窄的态势,2016年,本币占比已降至21%,较上一年回落了14个百分点。从外币分布来看,美元贷款占绝对份额,欧元贷款下滑。

企业融资考量的因素

一是不同性质的企业有不同考量。国企相对传统,账务处理、内部管理和审计等要求较严,难以接受创新产品。其境内人民币融资以传统的流动性贷款、银行票据等为主,外币融资则以流动性贷款和押汇等为主;境外融资通常限于以内保外贷支持境外子公司发展,直接外债等新产品的接受度较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融资方式则较为灵活,更看重融资成本。

二是业务背景对贷款的影响。以往,纯内贸业务企业多采用境内流动性贷款、银行票据、委托贷款等融资方式;但随着银行对国内证结算组合融资业务的深入推进,“国内证+福费廷”的融资方式普及度大大提高。进出口企业融资方式多样,包括流动性贷款、进/出口押汇、海外代付、风险参与、福费廷、保理融资等。

三是贷款利率的影响。利率成本直接影响融资产品报价,最终影响企业境内外融资选择及融资方式。在本币融资方面,目前境内人民币融资利率处于低位,直接贷款、银票贴现、国内证和福费廷等产品价格明显走低,企业境内融入人民币的意愿明显增强;而境外人民币利率在“8·11”汇改后迅速攀升,尽管近期有所走低,但综合成本仍高于境内,因此企业通过外债、贸易融资等方式融入境外人民币的意愿显著降低。在外币融资方面,由于境内企业有效需求不足,境内外币信贷投放规模下降,贷款价格多次下调。目前,短期限的境内外外币融资,利率大体相当,但从长期限看,境外外币融资利率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