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外汇管理助推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外汇》2017年第11期

浙江作为外贸大省,开放型经济发达,出口在全国的比重超过1/10,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接近80%。外贸出口对境内产业带动能力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2016年,浙江贸易顺差占全国比重接近1/3,跨境收支顺差与结售汇顺差位居全国第一。这既是浙江开放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体现,也为国家构建全球经济贸易新格局提供了“钱袋子”。其中,外汇管理改革作为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外汇管理支持浙江开放型经济的举措与成效

近年来,面对跨境资金流动格局的演变和全球贸易投资的变化,浙江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抢抓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着力推进对外贸易加快发展与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2016年,浙江省占全国出口的比重提升至12.8%,出口规模超过印度,与西班牙基本持平。其中,民营企业贡献了75%的出口,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外贸新业态引领全国,形成了“千军万马”拓市场的局面。

积极建言献策,配合国家重大改革与战略实施

一是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接改革项目尽快落地。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加快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举措。在申报过程中,外汇局浙江省分局(下称“浙江省分局”)在第一时间对上海等自贸区涉及外汇管理政策的相关内容与改革举措进行了梳理,重点研究了自贸区政策在浙江的可行性,为自贸区的申报提供政策支持。在具体申报对接过程中,浙江省分局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口司局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通过对具有重大改革意义措施条款的反复分析、论证和不断完善,为自贸区总体方案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是助力中国(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改革,为电商创造便利的出口收结汇环境。跨境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全球覆盖的特征,实现了商家与全球消费者的直接对接。正是凭借进入全球市场门槛低、直面境外消费者、利润空间大的优势,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当前浙江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为发挥跨境电商业务发展潜力,浙江省分局研究制定了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发展的“八项举措”,其中的主要举措包括:通过与综试区“单一窗口”平台企业名录与分类监管信息对接,实现专线互联、数据互通,夯实跨境电商主体出口收结汇便利化的物理基础;推动支付机构跨境支付试点业务,便利跨境电商出口收结汇;指导银行、跨境支付机构与综试区“单一窗口”的互联互通,实现银行端与“单一窗口”专线直连基础上的线上自动收汇(截至2017年3月末,已有52家支付机构与“单一窗口”对接)。上述措施在推进跨境电商出口收结汇便利化、推动综试区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杭州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81亿美元,其中的出口达60.6亿美元。

三是深化义乌国际贸易金融专项改革,推动个人贸易跨越式发展。市场采购是一种新型贸易方式。由于其突破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谁出口、谁收汇”的原则,具有资金流与货物流分离的特征,个体工商户通过代理企业报关出口后可直接自行收汇,符合浙江义乌小商品专业化市场发展跨境贸易的特殊需要。当前,市场采购贸易已经成为稳定浙江外贸出口的重要因素:2016年和2017年一季度,浙江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达347.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0.4%。下一步,浙江省分局将积极联合商务部门,加快推进义乌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建设。该平台中的个人贸易外汇管理子系统已于2016年8月开发完成,部分银行已实现系统对接,开展线上收结汇业务。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推动外汇管理改革与创新

一是推动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发挥跨国总部经济优势。跨国公司外汇资金池业务是近年来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项重大举措。从实施效果看,试点企业集团通过试点业务实现资金通过集团总部归集和管理,在流出入头寸限额内实现自由调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从而提升企业集团在行业领域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发挥企业集团的总部经济优势。截至2017年3月末,浙江共有82家跨国集团获得试点资格,参与试点的内部成员企业约710家。试点业务跨境收支总规模114.2亿美元,累计借入外债12.7亿美元。

二是落实外债管理新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2016年4月末,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取消企业借用外债的事前审批,允许企业在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业务。该项改革新政有助于扩大企业融资渠道,给予企业了根据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同币种进行自主融资决策的权利。浙江省分局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一部署,抓住流入端改革的重要时间窗口,在全省范围举办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宣传面广、富有特色的宣传活动,通过多渠道、大范围的宣传,提升银行与企业对全口径宏观审慎外债管理政策的认知度。截至2017年3月末,浙江中外资企业利用政策实现外债累计提款36.1亿美元。

把握形势,提高对跨境收支重点问题的认识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打造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样板。这就要求外汇管理部门深刻认识当前跨境收支形势,在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整体框架下,把握好外汇管理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关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与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浙江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局,服务于国家开放战略的发展大局。

深刻认识全球和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格局的演变

21世纪以来,全球资金流动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至2013年,国际资本高强度流入新兴经济体。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2000年至2013年,新兴经济体跨境资本净流入达2.32万亿美元。其中:在2008年以前,主要是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比较强劲、资本回报率较高;2009年以后,则主要是发达经济体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充裕甚至泛滥所致。第二个阶段是2014年以来,国际资本开始从新兴经济体流出。随着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美联储逐步退出QE并启动加息,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动开始转向。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2014年至2015年,新兴经济体资本净流出达1.02万亿美元。预计2016年和2017年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净流出分别为3730亿和2060亿美元。

受全球资本流动格局变化的影响,我国跨境资本流动也可相应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至2014年上半年。该阶段我国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呈现较长时期的“双顺差”,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其中,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累计1.59万亿美元。第二阶段自 2014年下半年始,经常账户持续顺差,但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规模超过经常账户顺差,外汇储备开始由升转降。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末,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累计0.99万亿美元。2017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相对平稳,我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势头,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跨境资金流出压力明显缓解,外汇供求趋向基本平衡。

展望未来,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依然稳健。虽然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但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结构的日益优化、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动力不断涌现,经常账户顺差和直接投资持续流入的基础将依然稳固,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将在有进有出、双向波动中趋向平衡。

深刻认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对外汇管理的要求

2016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7年货币政策总基调仍是稳健,但强调要保持“稳健中性”。这是在深入分析当前内外部经济形势和主要矛盾基础上做出的重要部署。一方面,受跨境资本流动格局演变的影响,我国外汇占款逐渐下降并转为负增长。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主动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空间较大,能够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以及抵押补充贷款等政策工具来保持流动性的合理适度。另一方面,考虑到当前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如果过度扩张总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固化结构扭曲和失衡,加之通胀预期有所抬头,部分领域资产泡沫较为严重,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加中性、更加审慎,以更好地平衡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中国人民银行于2016年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更多金融活动和资产扩张行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已高度融入全球化。在开放的宏观经济格局下,外部宏观政策的溢出影响和系统性风险都可能向内部传导。尤其是在美元加息的背景下,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扩大。对此,为配合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外汇管理需要统筹兼顾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和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关系。一方面,应坚持在现有政策框架下,依法依规对跨境资金流动与交易进行管理,加强对交易真实性、合规性的审核,打击外汇领域违法违规活动,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维护健康、稳定、良性的外汇市场秩序,为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