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打造对俄农业合作“升级版”

来源:《中国外汇》2017年第12期

作为我国最大的邻国和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俄罗斯与我国的经贸关系近些年来稳步发展,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两国更是在能源、投资、农业等多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合作。其中,丰富的耕地资源和原生态的种植环境,使投资俄罗斯农业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热点。然而面对陌生的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特别是对于缺乏海外投资经验的民营企业而言,该如何将“一带一路”的东风化为良机?就此,记者近日采访了东宁华信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董事长李德民。从2004年涉水俄罗斯农业,到2015年获得中国首个国家级境外农业产业园区的认证,华信逐步搭建起中俄农业产业合作平台,并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闯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农业“出海”之路。

规划先行节节推进

作为一家有二十余年对俄合作历史的企业,华信最初以机电产品起家,从事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是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的主要企业之一。随着公司对俄贸易业务的不断发展,李德民开始思考、寻求中俄之间真正接地气的项目。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调研,他将目光投向了农业。作为与俄罗斯接壤的大省,黑龙江在发展对俄农业方面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李德民将这一优势归纳为“两江一湖”。两江为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一湖为兴凯湖。“两江一湖”流经黑龙江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周围分布着近百万公顷的土地。这些土地普遍未经耕种,没有黑土流失,土壤层也未遭到化肥、农药的破坏,堪称丰富的耕地资源和原生态的种植环境,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在良种培育、大型农业种植经验以及专业化农业机械设备等方面均有着显著的优势。双方各自的资源禀赋正好形成了一种互补,为发展中俄农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基于这样的判断,华信于2004年正式涉水俄罗斯农业,在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与当地的合作伙伴设立了中俄合资的阿尔玛达(Armada)农业公司(以下简称“阿尔玛达公司”),由阿尔玛达公司开发建设华信中俄(滨海边疆区)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在此之前,虽然国内已有农户在当地开展种植活动,但多以散兵作战的方式存在,且品种一般限于西红柿、黄瓜、大头菜等当地人餐桌上的常见菜。而华信则是第一家在当地开展正规化农业建设的企业,配备有专门的设备和员工队伍,目标瞄向大豆、玉米、小麦等主粮品种。

在合作区投资建设之初,考虑到农业是新进入的领域,且相关基础设施所需的投资金额较大,华信选择了从小规模种植起步,逐步积累经验的策略,因此投资规模并不大。直到2009年,通过在滨海边疆区几年的运营建设已对俄罗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较为熟悉并积累了一定资金储备后,华信才开始加大对农业方面的投入力度:2010年,合作区的种植面积为3000公顷;到2011年,变成7000公顷;2013年,这一数字变为3.6万公顷;至2015年末,合作区拥有的耕地面积已达6.8万公顷。合作区设有14个种植区,拥有“迪尔”“凯斯”“纽荷兰”“马克”等现代化农业机械、运输车辆548台套,农业机械化率达100%。

在业务规模迎来跨越式增长的同时,如何平衡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一度成为华信所面临的考验。大规模的农业种植离不开与当地水土相契合的种植思路、专业化的种植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能力,任何一个环节脱钩,都会对最后的产出效果造成难以预估的影响。“打个比方,明明是适合开荒的地,你非得精耕细作,一旦设备跟不上,就容易出问题。”李德民说。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专业化优势,华信与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建立了合作关系,引入了北大荒农垦集团开展代耕代种;同时,与国内及俄罗斯的多家高校开展长期合作,在籽种培育、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方面为合作区提供智力支持,不断夯实技术基础和管理能力,推动自身业务的平稳有序发展。通过对内外部资源的合理规划和配置,合作区种植的小麦、玉米单产连续多年排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位。

在对俄农业投资过程中,资金来源也是华信无法回避的问题。现代化、规模化农业离不开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量较大,单靠企业自身的内源性融资显然难以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为突破这一瓶颈,华信大胆尝试多元化融资方式:一方面,在传统的银行信贷领域,公司与多家银行机构进行了积极的联系和沟通,邀请其对合作区进行长期的跟踪考察,共同探讨可行的贷款方式,最终成功获得以境内资产作为担保发放的境外流动资金贷款;另一方面,公司积极尝试引入股权资本,通过与资本市场相关资源的对接,不断开拓资金来源,为后续业务的拓展奠定基础。

打造品牌扎根当地

在十多年的对俄农业投资建设过程中,打造自身品牌、树立企业形象,始终是华信关注的重点。在李德民看来,海外投资风险莫测,如果只是抱着“捞一笔”的心态去挣快钱,反而容易在急行中“触礁”;而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品牌形象一旦树立,就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推动力。

“农业投资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额大,但我们并没有就此压缩投入、偷工减料。因为只有真正打造出现代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