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乌蓝色”的人民币?

来源:《中国外汇》2017年第12期

霍小树有一首民谣,名字叫《乌蓝色》。慵懒的吉他、突然的鼓点,伴着充满“乌蓝色”的歌词,把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魔性味道唱得格外醇厚。魔性的声音,往往听上去没什么逻辑可言,但又隐隐会有种特别哲学的高深感。

“乌蓝色的天空,飘着乌蓝色的树叶;乌蓝色的衣服,挂在乌蓝色的墙上;乌蓝色的鞋子,踏在乌蓝色的土地;乌蓝色的心情,流入乌蓝色的河。”“乌蓝色的玻璃,嵌在乌蓝色的窗;乌蓝色的灯儿,发出的乌蓝色的光;乌蓝色的花朵,结出乌蓝色的种子;乌蓝色的火苗,烧着乌蓝色的忧伤。”“乌蓝色的雨伞下有乌蓝色的背影;乌蓝色的姑娘是否有乌蓝色的爱情?乌蓝色的书包藏着乌蓝色的信,乌蓝色的信纸上写着乌蓝色的诗。”这三组歌词,每组四句,每句有两个“乌蓝色”,用无厘头的排比,把一种抽象的写实感唱得入耳入心。

其实我并不知道乌蓝色代表怎样的一种情感,但我觉着这并不重要。于霍小树而言,是乌蓝色;而于你于我则可能是藏青色、草绿色、鲜红色: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魔性颜色。问题是,哪来那么多乌蓝色?对此,霍小树的回答是,“我喜欢用乌蓝色的画笔,涂满一尘不染的白纸,在我悲伤难过的时候,给我乌蓝色的快乐;我习惯用乌蓝色的眼睛去看花花世界,在我脑海空白的时候给我乌蓝色的幻想”。原来,用了这么多乌蓝色,是因为要用乌蓝色的眼睛看世界,从而看到一个乌蓝色的世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真实地生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

作为一个投行经济学家,我无法真正在生活与市场间划出清晰的界限。《乌蓝色》的歌声,使我不禁想到,对于很多人来说,人民币也是乌蓝色的。这种乌蓝色在他们眼里、心里,就是人民币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贬值。自2015年“8·11”汇改之后,很多人对人民币抱有坚定的贬值预期。他们或不惜代价地将人民币换成美元,或不计成本地建立沽空人民币的头寸。在这些人眼里,乌蓝色的人民币不仅是预期,还意味着利益。人民币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