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金融行业产能过剩了吗

来源:《中国外汇》2017年第13期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三去一降一补”成为宏观调控的主题。其中,去产能是重要内容。提到去产能,人们往往将其与治理企业的“小散乱差”联系在一起,而很少会想到金融行业。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中国的金融行业也一直面临去杠杆、去空转、去泡沫的持续压力。那么,金融行业有没有产能过剩的问题呢?金融业将来又将如何嬗变与转型?

钟伟:欢迎两位参与本期的“圆桌”讨论。次贷危机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央行陆续采取了量化宽松措施;而现在,以美联储为首,各国央行则正在或准备告别量化宽松,走向加息与缩表。时至今日,金融自由化不再那么流行,金融业规模的持续扩张面临挑战。例如,次贷危机至今,美国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减少了大约5%,影子银行系统不断萎缩,金融从业人员不增反减。在两位看来,金融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存在的话,产能过剩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

温彬:“产能过剩”通常用于形容生产性企业的产出能力大于市场需求。而产出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相对的平衡。金融行业是否也可以用“产能过剩”来界定尚值得商榷。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金融业开始从过去依赖传统的物理网点转向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由此导致了物理网点的减少。另外,从包括新金融在内更广义的角度看,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金融从业人员在绝对减少。

信用是金融的核心。当前金融领域的主要问题是信用过度扩张。一是信用扩张速度远超过实体经济增速,导致金融业泡沫化。2007—2016年,美联储资产规模年均增长18.9%,商业银行总资产年均增长4.5%,M2年均增长6.7%;而同期,GDP年均增长仅为1.3%,即使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仍然远低于信用扩张速度。我国同样如此。2007—2016年,央行资产规模年均增长8%,商业银行总资产年均增长17%,M2年均增长16%;而同期GDP年均增长为9%。

二是信用扩张推高全球资产价格,导致资产泡沫。股票方面,美国三大股票指数连创历史新高;债券方面,各国央行加息与缩表之前,低利率环境推动主要债券市场走强,债券价格处于历史高位;房地产方面,随着投机性资金的涌入,主要国家房价再度高企,很多国家已恢复至危机前水平,甚至出现了泡沫。

张岸元:整体而言,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活动就是过剩的金融活动。目前中国金融行业主要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一是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高。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攀升。2016年,该占比达到8.35%,相比十年前2006年的4.54%大幅上升了3.81个百分点;2017年一季度,更进一步上升至9.98%,仅低于2015年“股灾”前第一季度的10.9%。而相比之下,2016年,美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之比为7.3%,相比金融危机前2006年的7.6%,下降了0.3个百分点;日本2015年的占比为4.44%,相比2006年的5.76%大幅下降1.32个百分点。横向比较,中国金融部门占比显然过高。

二是“单位存量社融的现价GDP产出比率”急速下降。2002年至2008年,中国“单位存量社融的现价GDP产出比率”运行中枢是0.85;金融危机之后,该比率迅速下降,到2016年已经降至0.48,较2008年下降了0.37。与美国横向比较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人均GDP约12000美元,“单位存量社融的现价GDP产出比率”为0.49;金融危机后,虽然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但该比率运行中枢一直稳定在0.23左右。而中国该比率在金融危机后的急速下降,明显有反常之处。即便考虑价格、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直接融资、二手房信贷高增长、土地开发使用融资但土地增值不计入GDP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也不足以解释这种反常。

钟伟:从短期看,2015年之后,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速度明显放缓,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速度总体却高于央行。同时,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已超过了房地产,且高于美国。随着影子银行的退潮,互联网金融的分化,在两位看来,中国金融机构是将继续扩张,还是有可能在资产负债、人员、网点、产品甚至组织架构等方面做出调整?

温彬:近几年,我国金融机构以加杠杆模式推动资产规模快速增长。截至今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已经达到33万亿美元,超过欧洲、美国和日本。随着央行货币政策收紧以及金融监管的加强,今年一季度已经出现了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增速放缓。

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当前的银行业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在资产负债、网点、产品服务等方面采取了针对性举措,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比如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短板,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和科技金融等方面可能会成为未来结构性调整支持的重点。特别是随着技术进步,银行业会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新理念,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策略,实现渠道的多元立体化。

张岸元:中国金融部门需要经历一个与实体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从中国实体经济当前的规模看,可能不需要如此庞大的金融部门为之服务,而不断下行的实体经济可能也无法满足持续积累的巨量金融资产参与收入分配的需求。中国金融业需要休养生息、放慢增速,重新与实体经济相匹配。这一过程与制造业去产能有共通之处,但不一定会出现金融机构的全面缩表、行业规模绝对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