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顺差的根由及其合理性

来源:《中国外汇》2017年第14期

国际收支平衡虽然一直位列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但实际上,与其他宏观调控目标相比,并没有受到同等重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如此。长期以来,一些国家存在对顺差而不是收支平衡的追求。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要求盈余国家放弃追求顺差的呼声渐起,但总体上,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顺差是好事。

从理论上来梳理,宏观经济学提供了两种看待顺差的视角。

一种是结构说。该视角建立在以下宏观经济恒等式的基础上:贸易顺差等于私人部门储蓄超过投资的盈余,加上政府收入超过政府购买的盈余。这个恒等式表明,外部失衡(顺差)源于国内经济的不平衡(盈余),主要是国内储蓄超过投资的结果。因此减少顺差的根本之策是减少内部失衡。这里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扩大消费,另一个是扩大投资。对于中国而言,前一个方案目前被广泛接受:既然中国的顺差大是因为国内的消费落后于生产扩张,那只要消费上来了,就不必要再依赖国际市场,顺差也就减少了。但后一个方案不太容易被人接受,因为看上去中国的投资率已经很高了。最近也有经济学家指出,中国之所以通过顺差积累了这么多外汇,并通过购买债券等形式借给别的国家使用,是因为这些钱在国内无法使用。这个看法的意思是,中国的内部失衡不仅限于商品供给的相对过剩,还在于资金供给的相对过剩。

另一种是汇率说。一般来说,出口决定于汇率水平和国外经济增长,而进口决定于汇率和国内经济增长。不考虑短期情况(即J曲线效应),本币升值能够降低出口,增加进口;本国经济增长会增加进口需求,国外经济增长会增加对本国商品的需求。通货膨胀、用工成本以及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当然也有影响,但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已包含在汇率中,因为它们都会在实际有效汇率中得到反映。这个视角更看重汇率对顺差的作用:如果一国持续出现顺差,那么很可能说明汇率被低估;即便很难证明汇率被人为压低,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