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跨国公司入新轨

来源:《中国外汇》2017年第20期

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其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使其一度成为本土企业竞相模仿的标杆。然而近些年,情况似乎正在发生转变,相较于鼎盛期的一往无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调整在华经营战略,攻防转换背后,跨国公司在华的真实经营状况究竟如何?通过梳理跨国公司在华经营历程,以及分析影响其战略布局的因素,或许可以一窥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的最新动向。

在华“三步走”

总体来看,跨国公司在华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2000年,该阶段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期,对外开放使得来自跨国公司的资本和技术与国内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充分结合,带来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同时跨国公司凭借自身在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上的显著优势,以及所获得的超国民待遇,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垄断优势和丰厚的盈利。第二阶段是2001年至2008年,加入WTO使中国得以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一步消除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方面的体制障碍和不确定性,加上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继续加快在华投资,制造业及其相关领域成为备受青睐的投资方向,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世界工厂的地位得到稳固。第三阶段是2008年至今,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伤害,相比之下中国稳定的经济形势使其成为跨国公司全球资产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随着政策和市场环境的新变化,跨国公司的在华战略布局也开始呈现出新动向。

转向新布局

2016年11月,拥有肯德基和必胜客等品牌的百胜餐饮集团将其中国业务独立分拆上市,并引入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两家中国本土战略投资者。无独有偶,2017年8月,中信集团领军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业务,进而取得今后20年麦当劳公司在华业务的控制权和管理权。2017年3月,苹果公司宣布将在上海和苏州设立两个研发中心,这将使该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达到4个,其承诺的在华研发中心投入超过35亿元人民币。

乍看之下,这些新闻显示了一个相互矛盾的信号,即一方面有些在华经营多年的跨国公司似乎正在减少在华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一些跨国公司则正在不断扩大在华投资并提升业务层次。究其根本,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追求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是其永恒的发展动力,其在某一国家/地区的战略布局,必然会受到当地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的影响,同时东道国和母国的相关政策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一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一度是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战略布局的重要因素。为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很长一段时间里,跨国公司习惯于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在我国沿海地区,借此获得高额利润。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GDP的提升,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远超部分周边国家。

二是本土企业的崛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多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发展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不少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得到逐步提升,部分企业甚至已经成为全球的行业领导者,例如在电子信息产业,华为已经取得了通信设备领域的领导地位,一度主导全球无线通信领域的摩托罗拉也已被联想集团收购;在建筑机械、水泥制造设备、发电设备等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也名列前茅;此外,还不断有海外归国人员和具有多年跨国公司工作经验的人员创立企业,进一步填补了中国在某些产业和技术领域的空白。受此影响,一些跨国公司的相对竞争优势不断弱化,利润空间相应减少。

三是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依靠大规模投资的时代已经过去,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率逐步下降,同时环保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也显著提高了跨国公司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培育了一批高收入群体,相较于以往被动地接受产品,这些高收入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对于产品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四是发达国家的政策变化。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全球的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些发达国家意识到制造业外移和产业空洞化对国家长期竞争力的消极影响以及对国内不同行业和利益群体矛盾的激化,因此,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调整,例如美国政府所推出的制造业回归系列措施,以及通过减税等财政政策吸引美国本国公司的回流和鼓励外国跨国公司投资美国。对于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