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直接申报现场核查方法探索

来源:《中国外汇》2017年第23期

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业务(以下简称“直接申报”)具有主体种类多、业务差异大、涉及部门广等特点,现场核查推进难度较高,目前尚缺乏有针对性的核查方法。为提高直接申报数据质量,笔者结合现场核查实践经验,通过“流程规范”“手段多样”“管理精细”和“处理依规”等方面的创新,初步探索出一套可行的直接申报现场核查工作模式。

夯实核查前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合理制定核查计划。第一,精准锁定核查对象。根据申报主体日常工作配合态度、统计人员专业程度、非现场核查差错率及整改力度等综合情况,按其所属行业类别,有针对性地遴选核查对象。第二,恰当选择进场时间。多数申报主体上年度的审计报告会在3月底至4月中旬披露,因此,4月中旬年报发布后,核查人员可以调阅年报中的最新信息,是进场的最佳时机。

二是充分发挥团队合力。直接申报现场核查需要运用经济金融、财务会计、贸易投资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因此应合理配置核查组成员的知识结构,确保专业知识全覆盖,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合力,提高核查效率。

三是全面筛查可疑线索。进行现场核查前,应利用多渠道收集核查对象信息,并与报表数据进行详细比对,多层次筛查可疑线索,提高现场核查的精准度。第一,外部信息检索。利用核查对象及其主管部门的官方网站、财经类资讯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企查查”和“披露易”等平台,查询所需信息。第二,内部数据比对。通过外汇局各业务系统,查询核查对象的交易明细,并与报表数据进行完整性和准确性核对。第三,跨期纵向比对。对同一核查对象各期数据进行匹配,筛查跨期指标波动较大的情况。第四,同类横向比对。将核查对象与同一类型申报主体在报表种类、数据规模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作为可疑线索,待进场后进行验证。

四是制定调阅资料清单。根据核查对象行业类别和可疑线索,有针对性地制定调阅资料清单,并要求核查对象提前备齐清单所列资料。由于部分大型申报主体报表中涉及的部门较多、人员较分散,为确保进场后能及时开展工作,应明确数据来源部门负责人和数据提供者,并要求上述人员参加进场时的首次座谈。

打好现场核查组合拳

多层次挖掘异常线索

为确保座谈效果,可分门别类设计座谈问题清单,包括核查对象数据报送流程与模式、涉外业务开展、股权投融资、存/贷款、应收/应付款、档案管理等内容。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座谈技巧,通过点对点深入座谈了解其涉外业务种类、数据填报方式等情况,初步掌握报表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确认违规事实提供切入点。

一是“层层深入”。座谈交流时,在无法从对方陈述中获得有效线索时,核查人员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抽丝剥茧,向对方更为详尽深入地询问情况,逐步引导对方提供有效线索,从而发现异常问题。如与某证券公司座谈时,该机构表示,其涉及非居民的业务仅有非居民保证金与佣金。考虑到该机构在境外设有子公司,核查人员初步怀疑其存在数据漏报问题,于是向其询问与境外子公司的业务交易。该机构负责人则回忆起前期确实发生过一笔来自境外子公司的人民币信息服务费收入。经核实,该笔数据确为漏报。

二是“顺藤摸瓜”。座谈交流时,从对方提供的信息中初步发现异常线索后,应深挖细究,进一步向对方求证相关信息,以对初步判断进行证实,锁定数据错报问题。如与某财务公司座谈时,核查人员了解到其业务范围包括存/贷款业务,但未报送D05表。经进一步了解,核查人员得知该公司已开展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有境外成员企业存款,从而发现数据漏报问题。

三是“一举两得”。在核实直接申报可疑数据的座谈过程中,有可能发现对方其他业务数据存在错报。如通过非现场核查,发现某银行的D05表中的“本月非交易变动”项目非0,但经银行核实后确定该项数据为0。进场座谈后则发现,是由于其外债系统数据报送错误,导致了“本月非交易变动”项目非0。

多角度核实申报错误

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数据资料,从不同视角使用多种方法,对核查对象的数据采集范围、基本信息及报送数据进行有序、立体、全面的比对,落实各类申报错误。

一是“正本清源查接口”。对以接口方式报送的主体(如银行),尤其要关注接口程序取数范围的准确性和接口传输的完整性。如某银行由于接口程序更新不及时,导致D05-2表取数范围不准确,存在需人为再次调整的“伪接口”问题;又如某银行接口程序存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