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中国外贸国别和产品的结构变化

来源:《中国外汇》2018年第5期

纵观1996—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变化可以发现:1999—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发展,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9.9%和21.5%;而在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外贸易则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2015—2016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尽管2017年中国进出口大幅回暖,但多数研究机构和学者依然对2018年中国外贸增速继续回升持保留态度。

虽然危机后中国外贸总体走势不尽如人意,但若进一步从国别和产品层面对中国外贸结构进行拆分,可发现三点积极变化:第一,中国贸易伙伴组成更加多元化,新兴市场的作用逐步凸显;第二,中国市场对贸易伙伴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第三,从出口的产品结构看,技术密集型制造品出口逐渐成为主体,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和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产品的地位有所削弱。

中国贸易伙伴构成优化

无论是从出口还是从进口看,中国贸易伙伴组成都更加多元化,发达市场中与日本的贸易比重持续下滑,而东盟等新兴市场的作用则逐步凸显。2008—2011年,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对欧盟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例为20%左右;2011—2012年,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一比例快速下调到15%左右。2012—2017年,美国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同期,中国对东盟出口和进口份额也均明显提高,出口份额从2011的8.6%提高至2017年的12.2%,进口份额则在2008—2017年提高了1.8%。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后,中国对日出口和进口的份额均持续走低,累计下滑了约13个百分点。中国与韩国的贸易份额变动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出口目的国和进口来源国的分布差异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全球生产链上的位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均表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从东盟进口原材料,从日、韩进口零部件,并将它们组装加工成最终消费品向美、欧出口。

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提升

无论是主要贸易伙伴对中国的进口还是出口比重的变化,均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得到快速提升。

第一,2000年以来,主要贸易伙伴从中国进口占其总进口的比重,总体处于上升趋势。具体来看,2000—2017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份额提高了13.3个百分点,欧盟从中国进口份额提高了12.6个百分点,日本从中国进口份额提高了10个百分点,韩国从中国进口份额提高了12.5个百分点。此外,东盟从中国进口的比重则从2007年的11.7%提高至2016年的18.6%,2017年又回调至13.2%;俄罗斯从中国进口份额则从2004年的4.4%一路提高至2017年的20.2%。尽管中国对除东盟和美国外的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份额在2008年后并没有明显增长,部分甚至还有下降,但这些国家从中国进口份额的比重却都处在明显的上升趋势中。这一反差表明,中国的出口目的地日益多元化,而其贸易伙伴进口的来源地则日益向中国倾斜。

第二,2000—2017年,主要贸易伙伴对中国的出口份额总体上也呈提升趋势,虽然2012年后增速逐步趋缓。具体来看,美国对中国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2.1%平稳增加至2017年的8.3%;欧盟对中国的出口份额则从2000年的3.0%提高至2017年的10.5%;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份额从2000年的9.4%提高至2015年的12.1%,2016—2017年又回落至9.8%;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6.3%提高至2017年的19.0%;韩国对中国的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10.7%提高至2015年的26.0%,2016—2017年又回落至24.8%;俄罗斯对中国出口比重从2004年的4.8%提高至2017年的10.9%。除俄罗斯外,金融危机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对中国出口比重逐年上涨的趋势,和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比重提升的情况基本相符。这也反映了中国市场对贸易伙伴的重要性在日益增加。

中国外贸产品的结构升级

从出口的产品结构看,技术密集型制造品出口逐渐成为主体,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和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产品的地位有所下降。具体而言,2000—201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前两大产品始终为“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16类)、“杂项制品”(第20类);第三大产品则有所变化,2008年前为“鞋帽伞等、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第12类),2008年后则为“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11类)。2017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前三大产品与对美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