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

来源:《中国外汇》2018年第9期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遵循尊重市场需求、服务实体经济、确保风险可控的原则,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框架,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显著增强,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了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重要进展。人民币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的特别提款权(SDR) 篮子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肯定“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今后要坚持“本币优先”的原则,继续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人民币国际化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过程

一种货币能否成长为国际货币,根本上取决于货币发行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人民币国际化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取得了重大进展,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需求协同驱动和政策助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过程。

市场需求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根本动力。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紧密相关。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币通过人员往来、边境贸易、边境旅游等途径向我国毗邻国家和港澳台少量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汇率大幅波动,企业和个人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呼声越来越高。为顺应市场需求,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战略部署,会同有关部门以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为目标,根据市场主体在人民币国际化不同阶段的需求,逐步解除了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限制。如初期业务以促进贸易结算为主,随着境外主体积累的人民币增多,又紧贴境外主体使用人民币进行投资和资产配置的需求,陆续开放外商直接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沪深港通、债券通等业务。总体上,跨境人民币业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了从经常项目到资本项目、从贸易投资到金融交易、从银行企业到个人、从简单业务到复杂业务的次序。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经济稳步增长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2009年以来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根据联合国《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2017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约占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自2009年起,我国连续9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提高到2017年的4.1万亿美元,占全球进出口比重从0.77%提升到10%左右,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0位跃升至第1位。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和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是市场主体在跨境计价结算、投融资交易中接受和使用人民币的“定心丸”,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导向。人民币跨境业务坚持事中、事后监管,不进行事前审批,银行可按照“展业三原则”为客户直接办理经常项目、直接投资等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始终顺应和紧贴市场,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在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过程中,始终密切跟踪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银行在不同阶段的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努力降低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制度成本,确保政策红利和便利实实在在地落在企业身上,提振市场主体在涉外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

人民币国际使用在全周期考验下取得新的进展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与国内的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自然历史过程,难免会在经济下行周期的影响下呈现出波浪型前进的发展特征。在人民币升值阶段,境外主体持有和使用人民币意愿较强,人民币跨境收付业务借力稳定升值预期,增长迅速。2015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并进入加息周期,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出现分化,人民币资产吸引力降低,资本有一些外流压力,离岸资金池缩小。2016年,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同比首次出现下降。为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人民银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主动谋划,加快完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推动境内金融市场开放,优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人民币国际化在经历了升值和贬值全周期的考验下依然取得全面进展。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地,2018年以来,人民币跨境资金结算量快速增长,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例逐步回升,目前已经达到历史最好时期的水平。

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功能不断深化

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功能不断拓展。自2013年以来,海关总署、商务部、外汇局等陆续将涉外经济、金融统计数据的计价货币由原来的单一美元改为人民币、美元双币种对外发布。2016年4月19日,全球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基准价格“上海金”集中定价合约正式挂牌交易。2017年6月,MSCI宣布从2018年5月底开始按5%的纳入因子分两阶段按相同比例将A股纳入旗下的新兴市场指数。2018年3月,彭博宣布从2019年4月起,分20个月将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国债券将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的第四大计价货币债券。我国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期货品种——原油期货合约于2018年3月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

人民币的支付货币功能不断增强。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8年1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中的份额由2012年1月的0.25%提升至1.66%,排名提升14位,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第5大支付货币。2018年一季度,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3.15万亿元,同比增长87.5%,人民币连续七年稳居我国跨境收付第二大货币。截至2018年3月末,已有超过34.9万家企业和386家银行开展人民币跨境业务,全球约137个国家(地区)的境外银行在境内开立5028个同业往来账户。

人民币的投资货币功能持续深化。截至2018年2月末,共有652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入市总投资备案规模约2.09万亿元;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以及存款等金融资产余额合计4.47万亿元,同比增长39.6%。截至3月末,熊猫债累计注册/核准额度6240.1亿元,累计发行金额2457亿元,发债主体涵盖境外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以及外国政府等。

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功能逐渐显现。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权重为10.92%,在篮子货币中排名第3。2016年四季度,IMF“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中人民币储备规模为907.8亿美元,这是IMF首次公布人民币储备信息。2017年四季度,COFER中报送国持有的人民币储备规模为1128亿美元,比上季度增长4.5%。据不完全统计,已有60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央行间国际合作更加深入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与周边国家开始签署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协定,允许在边境贸易或一般贸易中使用双方本币(或仅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目前,我国共与9个国家签署了边境贸易或一般贸易(和投资)本币结算协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全球金融体系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困难,一些贸易和投资伙伴国家希望获得流动性支持,中国与有关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提振市场信心。随着人民币跨境业务不断发展,人民银行陆续与37个国家和地区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金额超过3.3万亿元,互换功能也由原来的维护金融稳定为主延伸到维护金融稳定和便利双边贸易投资并重。

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为了便利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并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人民银行先后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西欧、中欧、东欧、中东、北美、南美、大洋洲和非洲等地。2018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担任美国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这是首家担任人民币清算行的外资银行,将为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5年10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正式上线运行,建立了以CIPS为基础,包括海外清算行、代理行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人民币跨境和离岸支付清算体系。2018年3月,CIPS二期投产试运行,运行时间基本覆盖全球各时区的工作时间,支持全球的支付与金融市场业务。CIPS(二期)能更好地适应我国跨境贸易形势发展的需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实施,满足全球用户的人民币业务需求。截至2018年3月末,CIPS共有31家直接参与者,695家间接参与者。

境外离岸人民币市场平稳发展

随着人民币在境外的积累沉淀,离岸人民币市场已形成以中国香港为主、多点并行的格局,人民币计价交易的金融产品日趋多元化,在传统的存贷款、债券、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基础上,人民币期货、期权、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陆续推出,为境外主体对冲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2017年以来,离岸人民币市场逐步回暖,人民币存款余额回升,交投日益活跃。截至2017年年底,离岸人民币市场存款余额约1.13万亿元,贷款余额约2700亿元,未到期债券余额约2500亿元。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以市场因素驱动为主,为境外主体获得、持有和使用人民币提供了便利,人民币的可获得性和国际接受程度得到了提升。

积极有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人民币资本走出去”。

未来,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韧性将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进一步深化将合力形成更加有利的宏观环境。伴随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的动力。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市场驱动,不断优化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保障市场主体的合理需求,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

一是营造有利于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政策环境。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导向,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政策协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人民币国际化营造一个预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是持续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等的双向有序开放。支持更多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进一步优化QFII/RQFII管理框架,不断完善“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适时推出“沪伦通”。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期货市场。支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使用人民币开展境外投资。稳步推进银行间外汇市场对外开放。

三是提升货币合作水平。持续推进与符合条件的国家或地区开展货币合作,支持境外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拓宽与周边国家的银行结算渠道建设,推动人民币同周边国家货币直接清算平盘工作,推动以人民币为中心的区域外汇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宽金融合作深度及广度,便利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使用。

四是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引导人民币海外清算行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丰富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提升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加快CIPS二期建设,不断完善功能,推动CIPS发挥人民币跨境清算主渠道作用。

五是构建逆周期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坚持跨境交易数据“留痕”管理,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需要,提升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主体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增强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进行逆周期调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