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基建投资大幅放缓的背后

来源:《中国外汇》2018年第10期

沈建光 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

2018年一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累计增速为7.5%,比1—2月回落了0.4个百分点。在其三驾马车——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中,基建投资放缓最为显著:一季度同比增长13%,增速比1—2月回落了3.1个百分点,创2012年以来新低。基建投资大幅回落的原因是什么?又是否会对今年经济增长造成压力?

有观点认为,基建投资大幅下降源于去杠杆作用的显现。但笔者认为,虽然始于2017年的金融去杠杆与严监管将当前货币政策带入中性偏紧,对基建投资产生了冲击,但并非导致其大幅回落的主要因素,相对而言,财政收紧以及债务约束增强的影响则更为显著。

笔者对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与非民间投资进行比较后发现,近三年二者的走势出现明显背离:2016—2017年,非民间投资(与基建投资高度相关)明显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民间投资则显著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而2018年,在非民间投资大幅回落的背景下,民间投资却得益于经济内在动力的增强出现反弹。

在笔者看来,用货币政策收紧难以解释二者走势的背离,毕竟相较于非民间投资,民间投资在资金紧张的背景下,受到的负面影响会更大,包括更难获得贷款资源,以及需要承担更高的资金成本等。这说明,基建投资的大幅回落应另有原因。

分省份看,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回落最快的三个省份(含自治区及直辖市)分别为天津、内蒙古、新疆,三者投资增速分别为-25.6%、-26.2%和-30.3%,比2017年分别回落了个26.1、33.4和50.3个百分点。而考察上述省份今年来的变化可知,其均面临严格的财政约束。

继去年辽宁公开承认统计数据造假之后,今年天津、内蒙古也纷纷“挤水分”,这与两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落不无关系。各地方政府纷纷从“虚报”到“挤水分”,其背后最深刻的原因在于干部考核机制的改变。相比于以往的唯GDP论,当前对GDP考核的弱化,以及对债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