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新常态下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来源:《中国外汇》2018年第13期

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剧,2016、2017连续两年波幅超过7%,2018年前5个月波幅也超4%。企业应如何做好汇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又应如何有效帮助企业实现外汇避险?本文将结合业务实践,分析当前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并从企业和银行的角度对企业如何有效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提出建议。

发现问题

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加大,对于进出口贸易公司及持有外汇资产负债的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笔者发现,很多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识仍不尽合理:一是将汇率风险管理主要寄托于对未来汇率走势的判断上,企业往往更关心人民币会怎么走、是否会破某点位,热衷于通过汇率走势预测来管理汇率风险。二是抱有侥幸和投机心理。有些出口企业总希望在人民币汇率的高点结汇,6.3时盼6.4,6.4后又想要6.5、6.6,即使汇率回调也心存侥幸希望能再次回升,结果一次次错失结汇良机;而进口企业则相反。三是企业不愿承担套期保值成本。如某出口企业有100万美元收汇,如果花费几万元人民币买入执行汇率6.5的看跌期权,即可锁定6.5保底结汇价,但其却因不愿承担财务费用,放任汇率风险敞口裸奔。四是事后比较套期保值汇率与到期时即期汇率,如果发现保值汇率劣于即期汇率,就会认为少赚了利润,却忽视了办理远期的初衷是提前锁定成本或利润、规避不确定性。

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策略缺失。大多数企业没有清晰明确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管理层对于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导向不明确,简单让财务部门“看情况处理”。面对日趋复杂的外汇市场及不确定性的汇率走势,这种忽视企业汇率避险实际需求的简单放任式汇率管理方式,一旦遭遇外汇市场形势调整或者主观判断错误,企业就可能面临大额汇兑损失,进而影响正常生产经营。

第二,缺乏有效授权与合理考核。上述策略缺失,进而导致在汇率管理方面缺乏对财务部门有效授权与合理考核,审批流程过长,避险产品选择受限,使财务部门无法有效实施汇率风险管理。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央企、国企)汇率避险产品多限于简单的即、远期结售汇,鲜有运用掉期、期权等衍生产品,即便涉及,也需逐笔审批。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和待上市企业同样限制办理外汇衍生产品,究其原因,是顾虑财务审计和财报披露,与会计师事务所缺乏有效沟通。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办理业务前,则需逐笔向企业主报告,“老板娘现象”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多数企业主尚未认识到外汇套期保值实质是以支付一定成本为代价来预防客观存在的汇率不确定性风险,反而把这部分成本记入财务成本损失,甚至把外汇套期保值当作一项利润来源进行考核,极大地打击了财务部门套期保值的积极性。

第三,汇率避险专业人员缺乏。外汇套期保值产品的专业性相对较强,而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恰是目前企业财务人员的短板。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一方面,除少部分大型集团公司或外资企业以外,绝大多数企业的财务人员以传统会计出纳为主,缺乏外汇套期保值的专业知识,也因此无法安排专岗人员负责套期保值相关事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较少涉及套期保值产品。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加大,简单的即期、远期产品已难以有效应对汇率风险,从而对企业外汇套期保值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这更使企业财务人员闻“衍生”色变,对外汇套期保值产品敬而远之。

第四,操作随意、患得患失,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汇率策略缺失、授权和考核缺失、人才缺失等导致的,同时也有企业财务部门执行汇率政策不严、不坚决而导致的问题。

制定策略

汇率风险是中性的,汇率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最大意义在于锁定企业外汇资产负债因汇率波动而带来的不确定性,提前锁定成本或收益,而并非要赚取超额利润,在市场面临较大风险时,甚至应主动承担一定成本(如期权费)来提前规避风险。作为有外贸进出口或有外币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