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外债管理应对有道

来源:《中国外汇》2018年第16期

近年来,我国大型企业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大境外投资,加快境外重组并购,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许多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国际业务的迅猛发展,加之境内资本项目改革、全口径外债政策落地,企业境外融资快速增长。

随着外债规模的逐年扩大,企业外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外债管理逐渐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面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企业要未雨绸缪,制定完善的外债风险防控方案,防患于未然。

企业外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外债规模逐年增长,而且大多期限较长,且以借入外币为主。这导致了企业外债管理中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是外币资产负债错配。如果企业产生的收益是人民币,债务是美元或其他币种,就会形成典型的货币错配现象。对企业而言,资产与负债的币种不匹配会给企业平添一层汇率风险;对国家而言,外币资产负债错配则加大了债务危机出现的可能。我国境内企业的外币净头寸绝大多数小于0,说明存在债务性货币错配风险。人民币升值对企业有利,人民币贬值则会使企业净值下降,加重这种错配风险。企业借入外债,或用于境外生产经营,或结汇入境使用;外债到期时,需以外币偿还借款。由于企业的主要收益在境内,外币资产不足,就需要购汇偿还。外币资产负债的错配,是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外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汇率、利率及会计折算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造成实际贷款成本增加的风险。我国企业借入外债以美元为主,企业主要收入来源为人民币。这种币种不匹配,带来先天的汇率风险。除美元之外,欧元和日元等低息货币也是企业热衷的融资货币。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国际外汇市场上欧元兑美元、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年化波幅都在10%以上。当市场出现变化时,非美元的外币贷款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大大高于美元贷款。某央企A在2016年借入3亿元欧元借款,借入后立即通过其财务公司通道结汇入境使用,汇率为7.3178,结汇人民币21.95亿元;2019年偿还时,假设欧元升值8%,汇率为7.9032,需要23.71亿元人民币偿还,企业就需多支付1.76亿元人民币。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波动使资产价值或利息收入减少,或者是负债利息支出增加的可能性。因外债利率一般是与LIBOR或EURIBOR挂钩,而非固定利率,因此,国际金融市场上LIBOR或EURIBOR的变化,将产生利息支出风险。

会计折算风险是指由于境内企业通常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当境内企业直接借入外债,或通过境外以人民币做记账本位币的成员企业借入外债时,需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外债按一定的汇率进行折算,从而产生因折算差异带来的风险。这部分折算差异,虽然不涉及货币资金的实际收付,但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产生影响。

三是缺乏风险监测和制度约束。许多企业借入外债后,认为借款期限长,借款期限内国际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变化莫测,汇率、利率的波动很正常,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被动接受外债风险。还有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金融衍生品心存畏惧:一方面国资委对金融衍生品监管严格,企业内部也是监控重点;另一方面,衍生品业务相对专业性强、风险高,企业担心不能充分利用金融工具避险,一旦出现问题反而更加麻烦。企业由此产生了“与其这样,不如不做”的心理,导致外债借入后,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事中控制也欠缺或不足。再就是很多企业缺乏对外债、汇率、衍生品等的制度约束,或制度对实际交易指导性不强、流程不清晰,无法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四是统筹规划不够,管理措施单一。一些企业虽然对部分外债进行了保值避险操作,但管理手段单一,随意性较强,缺少总体上的战略考量和统筹安排。外债风险管理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和现金流量管理密切相关,应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过程的管理手段。企业往往在借用外债前,会对借款金额、期限、币种以及借款主体等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内部决策程序要求也比较严格;但一旦款项到账,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则比较粗放,很多企业只关注按时付息,忽视汇率风险,资金投向把控不严;至于债务偿还后,更鲜有企业进行事后总结和债后评价。

企业外债管理对策

一是提高风险意识,明确目标原则。面对上述问题和挑战,企业迫切需要树立风险规避意识,完善风险识别和应对机制,建立风险决策和操作流程。企业外债管理的目标,是要尽量避免和减少由于外债风险带来的损失,使外债成本能保持合理的稳定性,并确保外债到期后能顺利偿还。企业进行外债风险管理,必须要明确的是,外债管理不能以牟利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有计划的财务安排,运用有针对性的金融工具去规避汇率、利率和会计折算风险,降低上述风险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要认识到外债管理是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需要结合外汇市场变化和企业自身的情况,科学选择借入币种,减少或避免因币种错配在偿还债务时产生的损失。

二是加强风险监测,建立评估体系。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外债风险管理的意识逐渐增强,很多企业已设立了专门的岗位进行外债风险管理,研判外汇市场形势,跟踪国内外汇政策变化,并制定了有关外债、汇率、利率、金融衍生品等方面管理的规章制度。

如上述企业A,外债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总部统一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对二级公司实施监督和指导;各二级公司组织本公司及其下属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承担本公司及其下属公司外债风险管理责任。总部逐月对存在币种错配的借款主体发布风险提示和业务指导,逐笔审批下属企业从事的金融衍生品业务,逐月监控衍生品的变动情况。通过制度约束、风险监测、政策研判等措施,该企业的外债业务总体风险可控,所借外债均用于“一带一路”、境外并购、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方面。同时,该企业还建立了外债管理评估体系,对外债“借、用、还”全过程进行评估:借款环节评估币种、期限、利率风险,使用环节评估资金使用效率、交易工具的选择;偿还环节评估还款资金来源、资金成本等。同时针对评估情况,提前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方案。

三是通过外债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