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应重点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之路”

来源:《中国外汇》2018年第18期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银行业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愿望和社会责任感大大增强,但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之路仍举步维艰。为此,《中国外汇》专访了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主任曾刚。他认为,小微企业的资金成本、风险成本都偏高,如何将小微企业的风险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是小微金融服务关注的核心。在需求层面上,如何更好地改变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是一个重要命题。

中国外汇: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该如何破解?您有哪些发展思路?

曾刚:小微企业是有其自身需求和特点的。首先,小微企业的风险相对较高,其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偏弱;其次,小微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也较为有限,当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时,小微企业较难准确地把握经济发展形势;再次,小微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并不是十分友好。近期对小微企业影响最大的是环保问题,一些地区甚至对出现环保问题的企业实现“一刀切”,不予明确具体的整改期就直接关停。这些政策风险实际上是阻碍金融对小微企业支持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商业性金融如银行会考虑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收回收益,但小微企业的风险确实超出了银行风险可控的范围,这才是小微金融难点的最为核心部分。在需求层面上,如何更好地改变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是一个重要命题。这其中涉及到综合的政策,如行政成本、环境成本、税收成本以及小微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力等。如果能改善上述问题,就能降低小微企业破产倒闭的概率。实际上,这些均是阻碍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重要的原因。

从目前来看,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成本是高于资金成本的。这时如果只单方面去降低资金成本,是解决不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因此,如何将风险成本降低,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在金融层面上如何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的资金成本,一方面需要央行给予支持,让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保持合理充裕,并将市场利率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另一方面,则要将层层加码的融资链条尽可能简化,将这部分成本尽可能降低。

对于降低风险成本,一方面要通过信息收集更好地获取小微企业的征信情况,将小微企业的风险准确地评估出来,以降低其风险成本。而基于数据对小微企业进行更为精准的风险防控,则可以将坏的客户筛选出去,从而更大程度上降低小微企业的风险成本。

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担,即风险分担机制的介入。当前,很多地方政府成立了融资担保基金,国家层面也有融资担保基金,如今年7月刚成立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其今后三年可累计支持相关担保贷款约5000亿元。这种政策性融资担保机制的建立,将可以有效降低商业性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更好地对小微企业进行金融支持。

另外,对于现行的产业链开展一定模式的业务创新,也可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如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都是中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展开合作,对上下游企业展开授信或者进行信用评估,从而达到风险有效控制的目的。

中国外汇:我国金融机构做“小微金融”,面临哪些难点?亟需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曾刚:我国传统的金融机构虽然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但由于长期从事商业性业务,加之风险厌恶程度较高,较新兴金融机构,传统银行在开展小微金融时仍面临不少障碍。一是金融理念相对滞后。由于小微金融业务风险大,市场拓展难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很难实现商业的可持续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传统银行缺少动力进行有效的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从而制约了传统银行开展小微金融业务。随着近年来金融竞争的加剧,这一情况才有所改观。二是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服务网点和分支代理机构上的劣势让传统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信息了解不够,无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有效评价,容易出现较高的不良资产风险。三是交易成本偏高。与新兴金融机构相比,传统银行可能面临更高的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管理成本上。其一,物理网点的运营成本不断上升;其二,人力成本偏高;其三,对金融科技应用的滞后导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