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完善债券通外汇监管

来源:《中国外汇》2018年第19期

2017年7月3日,债券通正式开通“北向通”。债券通是中国内地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债券市场的关键举措,相关业务的开展将加快推动中国债市与国际制度的接轨,有利于加强内地和香港的互联互通。本文对债券通开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依据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债券通的监管提出了政策建议。

运行现状分析

截至2018年3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65家境外央行类机构、301家境外商业类机构投资者,以及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24家做市商和20家香港结算行。截至2018年2月,境外机构持有债券共计12573.03亿元。2017年7月,债券通“北向通”正式上线以来,境外机构投资者净增持较为明显,月均增持530亿元。其中境外机构投资者国债持仓量占比最高,自2016年1月至今,平均持仓52.81%。

在此前的国内监管框架下,境外投资者可借助三种渠道进入境内债券市场,分别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和三类合格机构直接进入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制度。债券通作为新增的途径,较前三种途径有以下特点:第一,准入流程简化,有利于吸引境外中小投资者;第二,首次将一级市场面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开放,有效引入做市商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第三,债券通采用多级托管模式,结算上采用券款对付,基础设施更为完备。但从目前看,债券通的运行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境外投资者目前持仓量较低,参与程度和持仓比率均不高。债券通的运行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迈入新阶段,有效地提升了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市的便利度,为境外人民币回流境内增添了新的渠道。但结合债券通运行的情况看,并没有完全达到为在岸债市带来显著增量资金的效果预期。在初期,由于境外机构持有债券边际占比较低,对利率的定价影响也较为有限。另外,“北向通”的境外投资者的数量在2017年虽增加较快,但参与程度和持仓比率并不高。

二是有关债券通市场建设的法律法规及税收政策等尚不完善。目前,境外投资者更倾向于持有信用等级更高的境内人民币债券。这其中虽然有国际投资者在跨境投资时风险厌恶明显,对主权信用债券等高等级债券具有较高的投资偏好等原因;但我国债券市场尚不完善的监管法规,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境外投资者对我国信用债券的投资热情。此外,我国对境外机构进入境内债券市场的税收规定也一直较为模糊,针对不同的债券类型及收益类型应如何收税、税率如何确定等,均有待进一步明确。

三是债券通风险对冲方式不足。境外投资者投资我国债券市场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与债券通的交易限制,使境外投资者对这三方面风险的对冲难度较大。就信用风险而言,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出现较迟、发展较慢,且参与门槛高,难以被境外投资者所运用;就利率风险而言,受交易品种的限制,境外投资者无法使用远期利率协议和利率互换等工具对冲利率风险;就汇率风险而言,目前离岸人民币汇率风险对冲工具无法有效覆盖在岸人民币汇率风险,参与债券通的投资者需要进入境内外汇市场来实现在岸人民币汇率风险敞口的管理。此外,目前债券通业务范围有限也是制约境外投资者风险管理者的因素之一。债券通投资者目前仅可投资在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所有券种,而无法进行债券远期、远期利率协议和利率互换的交易。这样的交易安排,限制了境外投资者对投资组合策略的运用,加大了境外投资者风险管理的难度。

四是我国债券市场评级体系与国际有较大差异,评级质量仍待检验。受债券市场成熟度、评级行业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债券市场的级别中枢明显高于国际债券市场,且级别区分度不足。此外,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数据(尤其是债券违约数据)积累有限,难以对我国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质量进行量化评估和检验。这就造成我国与国际评级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