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新加坡汇率制度的经验借鉴

来源:《中国外汇》2018年第23期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选择了以汇率政策为中心的货币政策,实施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包括参考货币篮子调节汇率,汇率在一定区间内波动,中心汇率可以爬行调整等。新加坡实施的浮动汇率制度与小规模外向型经济体的特征相契合,并且以配套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为保障,三十多年来运行良好,基本保持了汇率水平的合理稳定。笔者认为,新加坡提供了介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间其他汇率制度选择的成功经验,突破了中间汇率制度难以操作的实践困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汇率制度成因

一是外贸依存型小规模经济体对外部价格等因素高度敏感。新加坡高度依赖进出口,进口和出口成本将影响国内物价走势、生产要素分配以及经济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汇率价格信号比其他价格信号对新加坡经济的影响更为显著。

二是新加坡政府立足保障居民财富和购买力不受侵蚀,所以将保持新币坚挺作为其长期首要任务;但同时也保留了在面临经济衰退和外部危机时货币贬值的选择权。事实上,新加坡政府设定了3%的年通货膨胀率上限,新元名义有效汇率设定的年均升值幅度也是3%左右。1994年来,新元汇率基本保持趋升态势。   

三是金融的高度开放使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部分丧失了主动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国内利率的能力。在货币供应量方面,在资本高度自由流动,特别是货币可兑换程度较高并且存在一定国际化程度的情况下,基础货币的乘数效应难以估计。鉴此,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对货币供应量不设置目标,只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保持银行体系内合理的日间流动性水平。在利率方面,从利率平价角度看,新加坡国内利率不但遵循了抵补利率平价理论,也遵循了非抵补利率平价规律。这一方面印证了新加坡资金高度自由流动的自由港特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新元的风险溢价水平较低,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汇率和利率成了可以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即在中长期内能够反映经济基本面,且具有透明度和纪律性的汇率政策,可以适当影响利率水平。从实际操作看,利率因受汇率影响而具备了自主调节的可能性。例如,在经济过热时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可以通过减少注入新元而使新元升值,更快引发利率上升,使得经济降温;在纯粹由外界冲击引起的资本流入期间,如果新元汇率稳定,则会引起利率下降,此时如果允许新元在区间内有所升值,则会缓解新元利率下降的幅度,反之则会有相反的效果。可以说,在资本高度自由流动的前提下,新加坡通过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汇率制度安排,使得利率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性。相较而言,中国香港在货币局制度下利率基本与美元利率保持一致,在非危机期间,新元与美元之间利率变动的相关性显著低于港元与美元之间利率变动的相关性,但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香港则比新加坡面临更高的利率溢价。

新加坡汇率制度配套措施

一是保持高度自律的财政状况。新加坡政府基本保持财政盈余,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不需要为财政赤字融资,另一方面使得公共部门不过度依赖对外举债,有利于减少外债压力。同时,通过较为稳定的汇率升值预期,使得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利率,国内私人部门往往也不需要举借外债,进而减少了货币错配带来外部冲击的可能。

二是保持国际收支盈余。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国际收支一直处于盈余状态。由于新加坡政局稳定,并且是全球财富管理中心之一,资金的持续流入有利于积累顺差和新元升值。

三是推行强制储蓄计划等吸收新币流动性。新加坡强制执行的中央公积金计划,加上政府部门财政盈余和政府债券净发行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