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保函回归本源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3-4期

保函是现代社会平衡效率与安全的重要金融工具,广泛应用于商业交易、工程承包、融资并购等商业领域,并逐步延伸到司法担保、海关担保等更加广泛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保函最初应用于国际交易中,因其效率优势在国内交易中也开始变通使用。2016年最高院的司法解释,最终明确了国内独立保函的效力,保函逐步应用于商业的各个方面。

稳健发展的2018

2018年,保函业务的发展呈现出回归本源与稳健发展的总体趋势;同时,受到监管、政策、司法以及技术的影响,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为2019年及未来几年的保函发展奠定了基调。

一是URDG等国际惯例的全球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国际商会保函工作组的调查显示,2018年,对URDG的应用和重视程度有明显提升。2000年—2018年,调查对象从13个拓展到96个,涉及39个国家,其中21个国家将URDG翻译成本国语言,14个国家发生了URDG的法院裁决,22个国家有相关书籍和出版物,14个国家设立了研究机构。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商业主体在采用国际统一惯例,国际商会等国际组织也在积极推动保函领域的国际合作、标准格式的应用以及见索即付保函国际标准实务的起草。保函规则的国际统一性正日趋完善。

二是非融资保函得到稳健发展。2018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与非洲、拉美、东南亚、南亚的经济合作也在进一步拓展。随着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一系列大型工程的建设和交易活动陆续展开,带动了投标、履约、预付款等非融资保函的发展。非融资保函成为达成合作意向、支撑项目进展的先导性金融工具,进而带动了经贸合作和投融资活动的开展,为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2018年非融资保函的发展来看,以下几点特殊风险需要关注:其一是国家和区域风险。非融资保函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对象,存在较高的国家政策风险和资金短缺风险,可能影响到保函的履约和索赔问题。其二是法律风险。超过半数的非融资保函适用东道国的本地法,这是国内银行和企业的薄弱环节。国内银行和企业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健全外国法的管理措施,控制法律风险。其三,相对于项目融资可以通过信用保险缓释,非融资保函的风险缓释手段有限,一定程度上会超越项目融资的风险暴露水平。这是在非融资保函业务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风险。

三是融资保函回归本源。201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在“促发展、防风险”目标的指引下,进一步加强了交易背景和保函履约管理,严格审查债务人的主体资格;同时,加强了对担保项下资金用途和相关交易背景真实性与合规性的审核,以及对第一还款来源和担保履约可能性的审核。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发布的《关于完善银行内保外贷外汇管理的通知》(汇综发〔2018〕108号)进一步强调和细化了银行内保外贷的管理要求。监管机构对跨境担保业务的严格管理,一方面遏制了利用保函来套利的非正常交易和高风险交易;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正常保函索赔支付受限的问题,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银行保函的认可度。融资保函在2018年明显的特征就是回归本源,服务于真实的跨境融资需求,业务规模同比出现较大幅度回落。

四是国内保函峥嵘初显。自最高院司法解释承认国内独立保函的效力以来,国内保函的应用逐步得以拓展。2018年年4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减少涉企收费,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要求“完善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在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工程中推广使用银行保函”。 2018年7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实施工程担保制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全面推行工程保函替代保证金制度。随着各项配套制度和设施的完善,国内工程保函业务将迎来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新机遇。

五是电子保函蓄势待发。数字时代,传统保函向电子保函转换是大势所趋。2018年,以下情况表明,三大动力将会对电子保函的应用产生持久影响。其一,在中国智慧政府与智慧政务的建设过程中,一系列地方政府主导的数字化平台提出了投标担保、履约担保等电子保函需求,而关税保函则已率先启动了电子化;其二,国内领先的大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也提出了对银行电子保函的需求;其三,数字技术驱动保函模式升级。2018年,工商银行与南非标准银行联合开发的“中非区块链保函平台”发布,启动了跨境电子保函的探索应用。电子保函的发展既是形势所需,也蕴藏着巨大的蓝海机遇。

更趋理性的2019

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保函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国际合作的深化将会拓展保函的应用空间,同时区域保函和国别风险控制也成为中国的银行和企业必须关注的新课题。二是独立保函在国内交易中的应用将日益广泛,但如何推进和拓展应用,解决好场景和文本的问题将成为重要挑战。三是司法规则虽得到进一步明确,但纠纷仍然高发。最高院独立保函司法解释实施两年来,各级法院据此做出的裁判文书有60余份,主要集中在独立性认定、欺诈止付、保函付款与追偿、保证金及司法管辖领域等方面。这表明,对保函规则的学习和应用仍任重道远。四是保函领域的严苛监管,尤其是对保函履约方面的限制,需要商业银行积极应对,严控监管风险,注意避免损害中国银行业的国际信誉。五是数字技术在给保函应用带来模式升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服务转型的巨大挑战,需要银行和企业做出系统性应对。

笔者预测,保函在回归本源和稳健发展的总基调下,2019年其发展将呈现以下新的特征和趋势:

保函业务的发展更趋理性,进一步回归本源。基于商业原理,保函为基础交易的履行提供担保,不应成为套利、过桥、规避监管的工具,因此,担保银行需要更加全面理性地评估保函风险。基于保函特征,保函是人为创设的一种独立付款责任,相符索赔面前,原则上不应有其他付款限制,监管和司法规则需要在尊重这一原则的前提下行事,避免危及中国银行业的国际信誉。保函业务经过强监管、严监管的洗礼,经过索赔高发恶性索赔频发的考验,预计2019年会开展得更趋理性,更关注基础交易背景的审查,融资保函不再会大起大落,监管层面对真实交易背景的保函索赔也不再限制。

保函市场更加广阔,国际国内均面临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落实与推进,中非合作的常态化开展,将会带动2019年国际保函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对此,商业银行应关注工程承包、跨境并购、内保外贷等领域中保函的业务机会。国内交易中,国家在工程领域用保函替代保证金的政策驱动,将成为国内保函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内工程保函涉及投标、履约、质量、工程款支付及农民工工资支付等5种基本类型,涵盖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国家明确提出培育保证人市场,促进工程担保市场的发展。建议商业银行及时调整策略和产品,进一步改进与工程领域发包方、承包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的业务合作模式,完善国内保函服务体系。一是积极应对国内工程担保制度变革对保函业务和客户关系的影响,提升银行与工程类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合作模式;二是响应国家号召,优化工程保函产品,推动“互联网+保函”业务,通过自建平台或与政府合作打造工程服务平台,促进国内保函在企业网银落地,推动国内保函业务的发展;三是探索国内保函的集中处理,发挥集约化平台优势,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推动业务发展。

保函索赔形势依然严峻,需要重视索赔风险管理。索赔是保函的正常环节,但是最近几年保函索赔比例和索赔金额的持续增长则需要引起重视。有三方面因素决定了2019年保函索赔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包括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发酵引发逆全球化浪潮,以及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下行压力,都容易引发和放大保函索赔的风险;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交易的商业纠纷和法律纠纷容易转化为保函索赔;三是前几年大规模扩张的融资保函,由于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或者并购交易受阻,或导致保函索赔增加。针对上述形势,2019年需要商业银行更加理性地开展保函业务,更加重视对基础交易背景的审核,加强区域保函风险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专业化的态度稳健开展保函业务。

小语种保函将逐步增多,需要改善小语种保函供给能力。伴随着中国与非洲和南美经贸关系的拓展和深化,国内企业对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保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商业银行作为保函开立行需要具备相应语种的保函开立和审查能力。目前,各商业银行由于普遍缺少小语种人才,无法提供小语种保函审查,因而通常都是要求企业先将小语种保函和小语种合同翻译成英语,以英语文本进行审核,最后再以小语种开出。保函作为确定担保银行与受益人关系的重要法律文本,有极高的准确性要求,翻译失误或翻译不当将影响银行的风险评估,因而上述模式存在风险隐患。未来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小语种保函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做好长远规划,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对小语种保函的需求。

电子保函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应对。传统模式下,担保银行与保函申请人、受益人的联系,都是通过人工和纸质介质实现的,效率低而且存在纸质保函的真实性管理难题,因此,电子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当前,国内一些政府性招投标平台和大型企业,已经明确提出了对电子保函的需求,亟需商业银行整合数字技术和传统保函模式,提供电子保函产品。电子保函主要有网上银行、银企互联和区块链三种实现模式,前两种属于传统技术,商业银行已经广泛开展试点;最后一种属于新兴技术应用,2018年底发布的“中非区块链保函平台”就是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探索。中非区块链保函平台是依托工商银行和标准银行的信用和网络优势建立的区块链数字化平台,是国内第一个跨境贸易金融平台。该平台改变了传统保函交易中的信息传递和信用管理模式,具有重塑银行保函业务的潜力和广泛的功能拓展性。2019年,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电子保函,有望成为引领保函数字化发展的新模式。商业银行需要结合具体场景,投入战略性资源开发电子保函的新应用。

SWIFT保函报文升级在即,银行和企业需要做好筹备和转型期规划。根据SWIFT组织的投产规划,保函报文新格式预计2019年或2020年投入使用,保函报文将实现从自由格式到固定格式的根本性改变。相对于信用证,保函报文升级具有创新性、复杂性和广泛性三个特征,面临不确定性的挑战。这就需要与保函相关的商业银行和企业做出系统性应对,做好系统升级、流程优化和过渡期管理。商业银行必须面对保函报文升级前后,自由格式保函与完全格式化保函之间漫长的过渡期,管理好“报文格式升级、企业实务未升级”的缺口,做好过渡期管理。企业也需要了解并积极应用格式化报文,适应保函报文的升级,积极探索和深入推进电子保函新模式,提高保函业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另外,保函各参与主体还要增强合作意识,加强协同,行业组织也要注意发挥协调统筹作用,在应对保函报文升级的同时促进保函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单证中心保函部处长,ICC数字化工作组成员、ICC CHINA银行委员会保函专家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