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7期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前期积极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跨境资本“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市场监管”的“两位一体”监管框架。作为“两位一体”主要监管对象的国内商业银行,应认真研判内外部形势,深入对标监管要求,加快建立适应“两位一体”监管框架的风险管控和内部审计体系,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对接,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构建新风控、内审体系的迫切性

迫切性一:适应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在中国深化对外开放和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境资本流动出现了新动态,即随着跨境收支规模的逐年扩大,跨境资本流动日趋频繁,跨境资本大幅波动引发的风险也日益突出。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国际资本波动与逐步开放的金融体系,必然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并加剧其波动;又由于对个体经济行为较难做出预测,会进一步加大金融体系风险防控和商业银行内控风险管理的难度。鉴此,迫切需要商业银行研究建立适应不确定外部环境的风控与内审体系。

迫切性二:适应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模式的发展变化

2015年之前,我国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侧重于微观市场监管,主要是对单个市场主体的具体行为进行合规性监管,重点防范“个体风险”,查处和纠正具体的行为偏差。

2015年以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市场监管”的“两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宏观审慎管理是从宏观、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这表明,外汇管理部门已改变过去以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分类的行为管理模式,转而更专注于商业银行等系统重要群体的全口径外汇业务管理,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为适应国家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的调整,商业银行必须要随之转变管理理念,需要从以查错纠弊的合规控制为主转向以风险与质量效益相结合的监督评价为主,从以个案违规查处为主转向以揭示重大风险隐患、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

迫切性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风险控制的要求

近年,已有不少商业银行启动了差异化的战略转型,更加强调资本消耗节约化、设备网点轻型化、经营管理集约化等要求。

在战略转型过程中,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审视调整、战略风险的评估、经济资本管理的推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化解、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持续改进等,均亟待加强。对此,商业银行需要借鉴宏观审慎的管理方法,建立起内部管理指标体系和架构机制。

商业银行推进战略转型,会引发各类业务、产品、网点、人员等的频繁变动,从而会增加管理漏洞,导致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上升。一旦受到外部条件的刺激,平时积聚的风险就可能集中爆发,威胁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商业银行仍然有必要按照“微观市场监管”的思路,进一步强化内控与操作风险的责任和管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防范体系。

建立适应“宏观审慎管理”的内部管理体系

着力点一:强化资本管理,提高资本充足率

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在于商业银行相关业务发展与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的消耗相匹配,从而建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风险评估体系。商业银行应当化压力为内在改革的动力,尽快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资本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约束,确保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能够满足体系的监管要求。

着力点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突出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管控

一是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流动性风险管理作为重点关注内容。商业银行应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特别是跨境业务流动性风险)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进行考虑,并在考核政策中予以体现。特别要关注资金业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以体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制定年度预算时,应对流动性风险情况进行前瞻性预测,科学配置资产负债结构。

二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商业银行应评估各类融资的稳定性,根据对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资产收益率和整体风险水平等的综合考虑,合理配置债券、票据等同业资产,适当降低短期批发性融资在总负债中的占比,尽可能利用长期批发性融资资金来派生长期资产,以将因通过短期批发性融资资金频繁展期来对接长期资产导致的风险最小化。

三是妥善处理追求更高盈利与控制市场风险的关系,合理控制杠杆率。商业银行参与金融市场进行交易时,应平衡好提高收益水平与控制市场风险的关系,建立风险限额测算体系,将杠杆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

四是建立应急融资渠道,确保合格抵押品和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保障在市场上的快速融资能力。选择核心交易对手,加强合作关系,建立起应急融资渠道,确保合格抵押品和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保障在市场上的快速融资能力。

着力点三:推进适应“宏观审慎管理”的内审改革

一是内部审计应强调整体性。商业银行内审应针对银行主体经营管理成效进行审计,其注重的不仅仅是单一产品或业务环节的合规操作状况,而更加需要着眼于特定业务单元整体履职情况和内部控制情况,要打破经常项目收支、资本项目收支、国际贸易融资、国际收支申报等按业务部门或条线管理的模式,追踪整个跨境业务管理全流程,站在全局的角度对跨境业务管理工作进行评估。

二是更加突出审计增值作用。内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