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企业汇率避险:在历练中成长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7期

40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从官定汇率到市场决定、从固定汇率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重大演变。市场主体对于汇率风险的管理,从被动应对、有限管理,向主动作为、搭建日益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迈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强,汇率风险管理已成为摆在中资企业面前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在当前人民币汇率双边波动不断增强的新时期,中资企业在健全汇率避险管理体系、优化避险操作机制方面仍有很大空间。

汇率风险:从“零概念”到“全渗透”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涉外经济发展非常有限,国家实施外汇留成制度,1980年以后,逐步形成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顺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4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之前,中资企业参与全球经济主要是以货物进出口的方式存在,参与海外投资、海外经营的中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2005年7月21日,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实施后,汇率变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力密集型的出口行业里,如纺织出口企业。这类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的操作也主要是锁定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业务的影响。这如北京迪威格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晓凡所说,“在2005年汇改启动之前,中国企业对汇率风险基本没有认知。2005年汇改之后,多数企业对汇率风险的认知也仍长期停留在人民币单边升值带来的影响上” 。

这一情况在2015年“8·11”汇改重启之后发生了变化。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公布,自即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至此之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与一篮子货币关联性更高,双向且大幅波动趋于常态化,也更加贴近国际市场。同期,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外来直接投资国和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我国企业的海外布局也不断加速。而日益波动的人民币汇率则给中资企业的国际化运营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

以积极参与跨国经营布局的美的集团为例。“全球经营是美的集团三大战略之一,外汇波动不仅影响集团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同时由此产生的汇兑损益还直接影响到集团的利润表现。此外,汇率波动也会对集团的海外兼并收购成本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汇率已经成为集团全球化经营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美的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姚向明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美的集团作为中资企业全球化的样本,海外布局广阔,不仅进军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也挥师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其海外营收占比已达50%,结算币种则达27种。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集团日常运营带来全面的影响。

孙晓凡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要目的国,银行和企业对这一市场的外汇波动、保值工具、汇率政策、资金结算等普遍较为熟悉;但近年来,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企业投资目的国,由于其政治风险、主权信用风险、外汇管制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异,成为企业面临的新的汇率风险因子,汇率风险管理难度随之加大。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集团全球化经营已步入深耕细作阶段,而所面临的国际货币市场的波动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要求中资企业加强对汇率风险的管理。正如汤森路透(中国)企业事业部市场发展总监荣森所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与中国的外汇管理改革是同步发展的,人民币汇率经过这些年的市场化改革后,双向波动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汇率本身又难以预测,因此中国企业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展,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增强避险技能,积极主动管理好汇率风险。

避险技能:从被动承受到主动管理

随着汇率风险影响的日益广泛,中资涉外企业的汇率避险工作也经历了从懵懂到有序,从简单粗放到逐步深入的过程。

孙晓凡认为,在2005年到2015年汇率避险的起步阶段,“多数中资企业汇率管理简单粗放,企业对汇率的惯性判断持续了十来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企业与国际现代企业的差距”。在管理理念方面,这一时期,有的企业认为可对汇率走势做出预判,希望借此再结合境内外利差来赚钱,以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有的企业对管理汇率风险的衍生产品非常抵触,处于听天由命的状态。正是由于这些错误的避险理念,多数中资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中被动无力,既没有专业的团队,也缺乏严谨的操作,企业在外汇避险市场中更多的是一种散户行为,简单粗放。

在浙江横店进出口公司长期负责财务管理的吴兴对记者回忆道,在2005年汇改启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公司规避汇率风险的主要方式,就是每年年底根据下一年的贸易量进行远期结汇。这一方式延续了很多年,效果也不错。但在2011年12月上旬出现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12连跌之后,他也开始思考是否要延续这种避险方式。“人民币单边升值简化了企业的避险操作,但市场一旦出现逆转,企业往往措手不及。”吴兴谈到。

snipaste_20190409_175725.jpg

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调整之后,人民币汇率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不少企业对市场这一逆转,明显准备不足,因而在应对市场变化方面缺乏有力的操作。如一些美元债务较高的房地产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以及高度依赖海外进口原材料的航空公司、燃气公用事业公司和经营进口大宗金属(铜、铝、锌、镍)的公司,由于没有及时采取套保操作,均在此次汇率短期调整中遭受重挫。

市场是最好的老师。“2015年‘8·11’汇改之后,企业避险行为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孙晓凡谈到,一方面,涉外企业对汇率风险管理意识有了很大提升,很多大企业还专门召开了集团成员的外汇风险管理会议,以提高集团内部及子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同时着手建立财务避险和评估制度,开始接纳和尝试使用外汇远期、期权、货币掉期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避险操作;另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