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物联网技术赋能贸易金融精准发力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9期

传统贸易融资业务的理念,在于银行通过轨迹化管理的流程控制来实时掌握物流与资金流的匹配情况,力求实现“三流合一”。在此基础上,甚至可以淡化客户准入标准以及抵押担保等风险缓释措施。然而在实践当中,以人工和纸媒为主的粗犷型操作模式,很难做到对物流与资金流的精准控制,客户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因此,银行在为客户办理贸易融资业务时,依旧摆脱不了设置客户准入门槛、要求抵/质押担保等增信手段,不仅提高了客户营销成本,也增加了银行的经济资本占用,使贸易融资相较于普通贷款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出来。

大宗商品贸易金融有迹可寻

银行传统的大宗商品动产质押融资业务的道德风险高、操作效率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年来,虚假单据、一票多押、货物丢失等融资诉讼案件频发,一度导致银行大宗商品动产质押业务停滞不前。著名的上海钢贸案、青岛港有色金属骗贷案等,皆因第三方物流、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之间信息共享不充分、质物的监管流于形式而演变成悲剧。物联网技术,以机器感应替代人工监管,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运用芯片、传感器、嵌入式系统、报警系统、智能扫描设备等技术)及智能监管系统,对动产进行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实现了对物流的全流程轨迹管理,使得每一笔融资都有迹可寻,真正降低了银行货押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解决货物监管难题

一是解决了控货难题。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智能监管系统,可以通过对货物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有效解决贸易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监管缺失等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将货物的数量、重量、位置、状态等当前信息全部纳入监管,使贸易融资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由事后追踪变为事先防范。比如融资企业将货物质押给银行之后,只要未经银行授权,一旦后台系统感知到质押货物的物理状态、位置发生变化,就会发出警报,从而解决了人工监管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

二是解决了仓单重复质押难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建立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形成数字仓单。通过绑定实物的三维空间坐标,使其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银行就可针对可转让、可追溯、可监控的数字仓单进行融资。数字化的“物联网仓单”,能够与实物之间建立一种动态、实时的对应关系,只要货物的物理状态不变化,就可保证仓单的真实性。此外,数字仓单的转让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更新货主信息,保证了货权的清晰可追溯。如果建立权威中介平台对仓单的融资信息进行登记,用智能合约的形式实现融资后的数字仓单自动将质押物信息纳入权威中介登记平台,所有其他银行便可在权威中介登记平台上查询到仓单信息,避免仓单重复质押的问题。

三是解决了同步监管难题。依托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7×24h实时监控质押物的状态与变化情况,很好地解决监管的时空异步问题。对静态监管而言,监管者还可以同时对多地仓库联合监管。此时,出质人便可向银行申请同时出质存放于多个仓库的货物或者不同类别的货物。对动态监管而言,只要监管质押物的价值不低于提前设定的安全警戒价值金额,出质人便可使用符合合同规定的其他种类动产替换先前的质押物,即可以进行以货易货的操作;在处于监管状态的质押物总价值高于合同所规定货值的情况下,出质人还可以自由替换、处置质押物。

催生物流金融新模式

“物联网+”加速了贸易金融向物流金融以及供应链金融的迭代升级,衍生出了更多的金融服务模式,不仅可以实时监控大宗商品的状态和变化,还能实现在途、在库、在加工的全流程无缝监管。商流信息这种向上下两端的延伸,进一步满足了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物联网 + 仓储融资。对港口和专有仓库进行物联网改造,可以实现对现货的智能化监管,达到现货质押融资的目的。具体来说,对于物理性质稳定、易于计量的散货,可以运用射频识别(RFID)、智能视频、工业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实时报告物品的数量、重量、位置、移动等信息;对于容易发生变质损毁的商品,比如生鲜冷链类商品,可以通过传感器捕捉温度、湿度、光感等环境物理信息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