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10期

在全球需求疲软、贸易摩擦硝烟迭起的背景下,中国的进出口及国际收支形势愈发引人关注。那么,长期来看,中国是否会陷入经常账户逆差的烦恼呢?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经常账户差额等于储蓄减去投资,而储蓄又等于产出减去消费(即CA=Y-C-I)。因此,经济产出越高,经常账户差额越高;而消费和投资越高,经常账户差额越低。据此,不难发现,美国居高不下的经常账户赤字,源于消费在美国经济中的高比重;而德国多年维持经常账户盈余,则来自出口驱动的持续经济增长和居民低消费。

近些年中国经常账户盈余下降,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经济增速放缓;二是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低消费”“高储蓄”已成过去时。2018年以来,消费对GDP增速的贡献率稳定在七成以上。2001年,中国的零售额尚不及美国的六分之一,但明年则有望赶超美国。根据笔者测算,中、美在居住、交通、教育文娱等消费方面目前已基本持平。

展望未来,经常账户差额是否会陷入长期赤字?未必如此。中国正在摆脱过去高度依赖投资的粗放发展模式,投资率自2011年见顶以来已步入下行通道,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从“入世”时的63%下降到2018年的32%。即使在下行压力巨大的2019年年初,中央也未重回基建加码的老路,而是通过“减税降费”来提振经济活力。减少低效无谓投资,可以在恒等式右端抵消消费上升的影响,将经常账户差额维持在稳定水平。笔者认为,在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实现收支平衡,防止经常账户差额出现动荡,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服务消费的供给和质量。从分项看,货物顺差减少和服务逆差扩张是中国经常账户收窄的两大驱动因素。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提到,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降低关税水平、增加货物进口是满足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者福利的必然选择。在经济企稳的大背景下,之前受到严重影响的进口需求料将修复并走高。

相比之下,我们更应关注服务贸易逆差。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主要来自旅行、运输和知识产权使用费,2018年累计达2916亿美元,相当于整个货物贸易顺差的72%。这固然与居民收入上升、高收入人群消费升级需求增加有关,但消费升级转化为逆差扩大,则值得深思。就旅行服务而言,该项包括境外旅游、出国留学就医、海外购买商品服务等花费,逆差总额达2373亿美元,折射出相关服务领域尚有很高的提质增量空间。在医疗、教育等关键服务领域扩大准入、促进竞争,可以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内部消化不断升级的服务消费需求,有效防止服务贸易逆差的进一步膨胀。

二是发展高端制造业,提高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对比各国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德、日等发达出口国一直长期维持较高的经常账户盈余,而人均GDP在1万美元左右的马来西亚,则经历过中国这样经常账户盈余先上行后下行的阶段。这或许是因为德、日拥有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得以在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赚取超过80%的出口附加值;而马来西亚与中国类似,赚得的附加值不到五成。如果中国能够借助产业和贸易升级在全球价值链中塑造出极强的竞争力,则有望从恒等式中经济产出的角度改善经常账户差额。

三是争取稳定的外部氛围。近日,中美贸易谈判突现波折,表明即使双方达成经贸协定也绝非一劳永逸,两国的博弈将是长期的。在美国走向“内向化”后,日本正暗中使劲,牵头推动“新版”TPP的缔约,并提出“日本基础设施倡议”,意在制衡“一带一路”。同时,在全球经济动能减弱的大环境下,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也在不断侵蚀多边贸易的经济成果。对此,中国应当努力扩大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自身进出口和全球贸易复苏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