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现状、评估与改进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10期

“资金融通”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成功的基本保障。通过开发性金融、商业银行跨境布局、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式,金融资本能够在“一带一路”国家之间更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跨境的贸易和投资能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区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能得到有效抑制。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展开日益密切的金融合作。为了进一步明晰未来金融合作的方向,笔者对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和提升“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相关建议。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基本情况

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过央行级别的高层次合作,维护区域金融稳定;设立多边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贷款并参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通过互设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合作,为中外企业和居民提供配套融资服务和其他金融服务。

国家层面的金融合作

在国家层面,我国央行与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与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等在内的22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见附表),涉及金额共计1.43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总本币互换规模的41%。通过与这些和中国存在密切经济往来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被进一步推广,从而降低了汇兑成本,便利了中外跨国企业的贸易和投资,降低了跨境商业活动的货币风险。

snipaste_20190523_085456.jpg

中国还主导或参加了多项旨在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多边合作框架。人民银行协助“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致力于推进《清迈倡议》,通过推行货币互换和强化地区宏观经济风险监控等方式,提升地区金融的稳定性。中国银保监会与3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双边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通过信息共享和监管合作,保证跨境监管政策得以良好衔接。2019年4月,中国与拉美国家成立了首个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旨在支持中拉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推进人民币和拉美地区货币的融资合作。

国有金融机构“走出去”

当前,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等中资银行也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项金融业务,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其他方面的经济合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截至2018年年末,作为中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发放贷款已逾1900亿美元,为600多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融资。2017年,国开行还成立了人民币专项贷款,用来在基础设施、产能合作及金融领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截至2018年年底,该专项贷款已完成2607亿元等值人民币的合同签约。

自2013年以来,中资商业银行纷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立分支机构和清算行,并以银团贷款、对外承包工程贷款等方式,投放了大量信贷。截至2018年年底,中资银行已在2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76个一级机构。迄今,中资银行已为超过2600个基建、装备出口等项目,累计发放贷款2000多亿美元。此外,中资银行还与沿线国家金融机构不断开发人民币与当地货币的即/远期交易产品。

其他金融合作

为了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和相关国家一起创立了三个国际金融机构,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丝路国际银行。前两者在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服务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开发性融资;而丝路国际银行则主要为中国企业在非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服务。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已经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切实的资金支持。除了动用法定股本和募集资金为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服务外,亚投行还与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其他国际机构合作,为更多优质项目提供联合融资。此外,中国还为“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了一系列的基金,包括丝路基金、人民币海外基金、中哈产能合作基金等,许多中国地方或企业,也设立了“一带一路”产业投资基金。

对目前“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基本评估

为了明确现阶段“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更为了把握未来金融合作的战略方向,有必要对目前“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现状做出基本评估。

总体评估

通过五年多的摸索与实践,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家层面的金融合作机制已基本成型,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布局也趋于完善,一些新的多边合作机构成立,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资金保障。尽管如此,“一带一路”中的金融合作仍相对滞后于其他方面的合作。已有的跨境金融合作,不论是官方层面还是民间行为,均主要集中在某些行业和地区。例如,中国与东南亚十国已构建了区域金融稳定框架,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也已在东南亚和中东欧的主要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而对于西亚、北非等地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的金融机构则尚未全面开展业务。

国家层面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深化

在货币互换方面,中国目前虽然与22个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但这些国家主要集中于与中国存在密切经贸往来的亚洲地区,其他地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则基本未与中国开展货币互换合作业务;中国共计3.47万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额度也大多分配给了中国香港、韩国等发达地区,尚无法满足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人民币的迫切需求。鉴此,中国应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回应其他沿线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诉求,在严格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与更多的“一带一路”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开展更为广泛而深入的货币合作,以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权重,进而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力。

在金融稳定框架的构建方面,中国正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改革,努力在国际事务中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在这方面,根据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特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货币合作框架以提升区域抗风险能力,是一个务实的选择。《清迈协议》尽管具备很好的初衷和制度安排,但仅局限在东南亚、东亚地区,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金融风险积聚的拉美地区,却尚未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此外,《清迈协议》的美元互换额度仅为2400亿美元,且其中仅有约720亿美元是成员国可自由借贷的额度,其余额度则需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金融支援后方可互换。这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万亿美元的可借额度相比,实乃杯水车薪。总体看,现有的区域金融稳定框架还远远不能满足沿线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有待做实做深。

资本市场建设潜力巨大

当前,中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的资金支持主要通过间接融资渠道实现,而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平台的作用尚未被完全开发。

首先,中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可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重要融资渠道。这要求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战略对接,促进信息公开共享,积极进行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框架设计和制度安排。通过有针对地推出优质跨境金融产品、积极推动中国的股票指数和债券指数纳入国际指数,构建跨境风险防范网络,有利于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企业得到更为便利、低廉的融资,并使各国投资者能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增长的红利。

其次,积极开发互联互通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这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样大有裨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禀赋多样,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可显著扩大中国的商品现货市场,大大提升跨境投资者的参与度,因此,应积极建设商品交易平台,创造互联互通的市场条件,积极研发与沿线国家大宗商品特点相匹配的期货合约。

人民币的作用有待提升

与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相比,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远远不够。当前,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所占比重仅为1.89%(见图1),远低于美元的40%和欧元的34%。截至2018年年底,以人民币计价的流通中的国际债券存量仅为1075亿美元,远低于11.3万亿美元债券和9.3万亿欧元债券的存量(见图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往来,仍然大多以美元等第三方货币结算。

snipaste_20190523_085413.jpg

snipaste_20190523_085415.jpg

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跨境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广泛使用,不仅有助于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企业降低交易成本,还能使生产商的投融资更加便利,并倒逼国内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

对进一步改进和提升“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建议

在过去的五年内,“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图,在构建制度、实施项目、提供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阶段性成果。未来,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鉴此,笔者将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一带一路”资本市场建设、巩固“一带一路”项目融资与债务风险管理三个方面,对改进“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与共建“一带一路”相辅相成。扩大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使用,将降低贸易成本并使得投资活动更加便利,该地区的百姓也能从更为畅通的贸易中获得好处。此外,增加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储备中的份额,还可降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美元的依赖,从而减少区域金融风险。

为了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在国家层面,央行可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货币合作,扩大货币互换规模,并致力于共建区域金融安全网络。在机构层面,中国需大力支持与沿线国家商业银行间的互联互通,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通过鼓励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大幅提升人民币的可获得性,为中国和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商、投资者和居民创造便利。此外,中国还需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多样化的货币衍生品,对冲企业货币风险,促进人民币作为结算、投资货币被更多国家的企业和投资者使用。

推进“一带一路”资本市场的建设

中国应大力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开发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提供更加公开透明的金融服务,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投资需求。放眼未来,中国可考虑成为“一带一路”的金融中心。以纽约、伦敦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为参照,在市场规模、产品多样性、市场效率、监管水平等方面练好“内功”,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需增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同打造互联互通的资本市场。一方面,中国可鼓励沿线国家的金融机构来华参与二级市场交易,欢迎优质的沿线国家企业来华直接融资;另一方面,中国也可通过入股、技术咨询等方式参与沿线国家的资本市场建设,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为各国企业在这些沿线国家融资提供便利。

“一带一路”项目融资与债务的风险管理

作为投资方,中国政府和企业一方面要从宏观上密切关注项目所在国的经济增长、贸易平衡状况、资本流入和流出状况,尤其是要特别关注该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及其变化;另一方面,也要从微观上关注与项目相关的各项财务指标情况及其变化,包括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人力成本等方面的变化,并严格监控项目总成本,详细分析具体的投资安排,严格财务管理。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也应积极拓展国际业务,为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相关企业提供细致专业的信用评级服务,帮助他们防控可能出现的债务风险。

作者吴舒钰系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作者胡必亮系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