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关注虚假贸易融资风险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16期

贸易是一国经济增长、繁荣及包容性发展的驱动力。贸易融资作为银行对进出口贸易商提供的与贸易结算相关的短期融资或信用便利,可以有效缓解外贸企业资金临时性短缺,促进外贸及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带动银行跨境结算等相关金融业务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及范围的迅速扩大,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复杂性和专业化,虚假贸易融资问题及其风险也不断凸显,亟需关注和防范。

 

虚假贸易融资问题频发

2014年爆发的青岛港融资骗贷案在当时轰动全国,受牵连的中外资银行多达数十家,涉案金额高达45亿美元左右。去年12月,法院对该案刚完成判决,判处罚金超30亿元,10人获刑。尽管时隔5年,但该案反映出来的虚假融资问题及其风险仍余音袅袅,值得警醒。从近年来外汇检查情况看,企业虚构贸易背景或重复使用贸易单证套取银行融资的案件仍多发频发。2016年至2018年,外汇局共查处企业虚假贸易融资案件179起,涉及违规金额合计17.4亿美元,共处罚款2.36亿元人民币。其中,转口贸易业务(含离岸转手买卖)属风险高发领域,涉及虚假贸易融资案件共82起,涉案金额10.5亿美元,占比分别达45.8%和60.3%;出口项下虚假贸易融资案件为85起,涉案金额4.7亿美元;进口项下虚假贸易融资案件12起,涉案金额2.2亿美元。

从外汇检查情况看,虚假贸易融资在具体操作上主要存在以下类型:一是企业利用伪造、变造或涂改等“虚假”的贸易单证,虚构贸易背景,向银行申请融资。二是企业利用已经完成进出口业务或收付款等的“无效”贸易单证,或者借用他人的真实有效单证,向银行申请融资。三是“重复”使用报关单、合同、发票等同一单证,在多家银行,特别是异地银行申请融资。四是在真实贸易基础上,通过“高报”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数量、质量,向银行申请远超真实贸易规模的融资。五是通过构造贸易背景和借用银行信用,达到套取境内与境外汇差利差的目的,而非出于真实的贸易目的和交易需要。

无论采取上述哪种操作手法,虚假贸易融资大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欺骗性。虚假贸易融资大多为境内外关联企业合谋,以虚构或伪造的贸易背景为依托,往往表面上披着国际进出口贸易的合法外衣,但实质上并没有真实的货物或真实有效的货权及货权转移行为,且融资资金实际也并非用于贸易用途,掩饰了交易的本来面目,具有较强的欺骗性。二是具有隐蔽性。虚假贸易融资本身就是利用相关贸易单证真假及是否重复使用的难以核实,利用银行之间对于企业货物进出口信息的不对称,利用将虚假贸易与真实贸易的相互掺杂与混合,使银行难以审查与核实,进而达到其虚假融资目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三是“脱实向虚”。在我国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的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虚构贸易特别是转口贸易背景,借助贸易融资渠道,将本应支持贸易及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用于跨境套取汇差、利差甚至是非法转移资金的目的。如2018年年初上海某公司骗汇案件,通过虚假单证融资付汇7564万美元。据测算,其跨境套利达1400余万元人民币。四是具有一些典型的可疑交易特征。结合已有案例,虚假贸易融资往往具备以下一个或多个可疑特征:融资主体方面,企业多在异地,或为新设、或交易规模远超企业资本规模,或交易业务超出其经营范围,或为融资性贸易公司;融资业务方面,融资频率高、规模大,融资期限较长,多为90天以上甚至长达360天,或通过多次滚动展期,或通过叙做其他贸易融资组合等方式,拉长融资期限;贸易业务方面,交易对手相对集中,具有明显关联关系,合同文本高度雷同或条款缺失,交易凭证真实性难以核实,或凭证信息存在不合常理之处;资金用途方面,融资资金用途、还款资金来源,与进出口贸易背景的关联度低,等等。

 

危害不容小觑

虚假贸易融资脱离真实贸易交易基础,违背贸易融资“自偿性”要求,造成信贷资金“脱实向虚”甚至空转套利。这不仅埋下了较大的金融风险隐患,也影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一是增大了银行信贷风险。贸易融资与流动资金贷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自偿性,因此银行以往一般将贸易融资作为低信贷风险业务,审批流程相对简单,融资成本较低。企业以重复或虚假贸易单据,可以较为便捷地获取融资,以补充其流动资金,或借新还旧掩盖其流动性缺口,甚至骗贷诈骗。但实际上,由于虚假贸易融资本身的贸易基础就不存在,因此已经失去了其自偿性,很可能会导致资金流向和还款来源的失控以及信贷风险的逐步暴露,进而可能威胁到银行的经营安全,甚至诱发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事实上,虚假贸易融资大多最终都形成了银行的不良资产。二是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危害实体经济运行。除骗取银行信贷资金外,部分虚假贸易融资实际上是借用贸易的合法外衣来规避外汇监管,并通过加大资金杠杆,大规模开展跨境套利或资金非法转移活动。这类虚假贸易融资行为,背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和要求,不仅破坏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增大了跨境资金流动的短期波动,可能对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以及人民币汇率、利率等价格机制造成影响和冲击;同时也易助长金融脱实向虚、资金空转套利等市场乱象,挤占原本应投向实体经济的银行信贷资源,加剧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并可能引发部分生产型企业借道参与虚假贸易融资,加剧实体经济空心化风险,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三是增大跨境洗钱风险。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指出,贸易洗钱是当前国际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