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突破口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17期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从2010年试点之初的0.51万亿元人民币,到2015年达到峰值12.1万亿元,再到2017年的9.19万亿元,7年里规模翻了18倍,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从2015年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出现一波回落趋势。本文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剖析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难点,并寻找解决方案。

当前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难点

2015年以来,跨境人民币发展遇到短期瓶颈,规模不增反降。其主要有以下原因。

难点一:进出口贸易发展出现波动,导致跨境人民币业务量减少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部分中国进出口贸易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少企业将原来外销的产能纷纷转向国内消费市场。如东莞等地区的一些代工企业难以为继,外贸交易额减少,从而制约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难点二:企业选择结算货币币种的议价能力不足

目前,国际市场上美元、欧元等主要计价货币仍处于主导地位,而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使用的程度则较低。我国贸易企业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高,议价能力不足,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出口产品大都是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以及资源型产品,处于国际市场产业链的下游,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境外企业客户议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因而限制了企业在选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话语权。此外,跨境人民币使用量还受到贸易出口地区和贸易商品的影响。以美国、欧洲客户为主,或者涉及大宗商品、石油等进出口的贸易企业,更倾向于使用美元或欧元结算。

难点三: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产品创新动力不足,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企业参与意愿低

一方面,由于跨境人民币业务与外汇结算相比,减少了结售汇环节,造成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减少,造成商业银行推进跨境人民币的动力不足;同时,由于缺少了套期保值的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系列产品方案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加上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商业银行在跨境人民币业务上创新产品不足。特别是基层创新产品严重不足,主要仍集中在基础清算和基本的贸易、服务、资本等项目的收付产品。

另一方面,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的跨境人民币产品仅限于在结算费率上给予优惠降点等基础业务,鲜有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定制,因而不能满足企业在结算、投融资等各各层次的需求。企业由于在实际业务中受益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参与的积极性。

难点四:跨境人民币业务配套建设有待提速,以适应规模扩大的要求

目前,中国与主要跨境人民币业务合作国家间的双边银行体系、跨境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也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人民币国际清算系统,成为制约跨境人民币结算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虽然跨境人民币结算系统(CIPS)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代理行和清算行模式存在的弊端,但目前该清算系统的业务类型较为单一,且实行全额实时结算模式,在结算机制方面不够完善,仍存在较大的改进和完善空间。

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突破口

突破口一:提升跨境人民币发展空间

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落地过程中,跨境人民币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2015年4月,国家提出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要求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推动适应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金融创新、推动投融资便利化。

2015年12月,人民银行对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指引银行机构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深化以粤港澳为重点的区域金融合作。

2017年7月,国家发改委、广东省、中国香港及澳门政府,共同签署了《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进一步推进这一区域的协调发展和金融合作,跨境人民币业务有望步入快车道。<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