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18期

当前,投资者在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研判方面具有较大的共识,同时也存在不小的分歧。比如,都关注到经济下行压力在逐步加大,而就业比较充分的局面可能被打破,因而均认为需要加大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来加以应对;但对货币政策出台的时机、方式的看法则存在一定的分歧。笔者认为,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特征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可以发现,其中有所“变”,亦有所“不变”。

稳增长和稳就业目标始终是货币政策放在首位的政策目标和研判出发点,这一点不会轻易改变。但是,2018年以来货币政策对于经济下行压力和就业形势的研判似乎呈现了更多的政策定力。笔者认为,这一转变背后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近年来全球多国经济的走势均呈现出多变性,以至于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多国央行在实践中均逐步减少了对前瞻性指引的依赖,更倾向于依靠数据进行决策。二是中美贸易摩擦是影响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经济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而中美双方的谈判进程一波三折,客观上要求货币政策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三是尽管在政策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中国的货币政策均有一定的空间,但空间较此前两年事实上已有所收窄,因而也要求政策坚持“底线思维”。不过,在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判断,提出“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的政策主张之后,货币政策支持稳增长和稳就业的意图已非常明确。

关注物价稳定目标或者说通货膨胀目标,始终是中国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且至今没有改变。但是,考虑到全球低增长、低通胀和低利率的长期停滞状态,当前,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需要改变,或者说要深化对于通货膨胀目标的认识。比如,美联储通过工作论文等多种方式探讨提高通胀目标水平的必要性;又如,有观点建议引入更为广泛的价格指标,如考虑GDP平减指数,或将产出缺口因素考虑进来的名义GDP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