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18期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实施范围28.78平方公里,标志着中国诞生了与此前的开发区、各类产业园区在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功能定位、任务措施等方面有所不同的改革开放新载体。2015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第一次扩区,实施范围120.72平方公里。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下称《方案》)的通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规划范围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先行启动区域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设立临港新片区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高开高走的新进程,为上海新一轮发展拓展了战略空间。

建设定位:特殊经济功能区

上海临港新片区的目标是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特殊经济功能区是国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新战略空间概念。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第十三条载明:国家根据需要,设立特殊经济区域,或者在部分地区实行外商投资试验性政策措施,促进外商投资,扩大对外开放。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核心政策和制度是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全方位高水平的开放。在选址上,要兼顾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对外开放的要求;同时要加大区内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最终实现与境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和信息快捷联通。特殊经济功能区是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服务国家全面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上海临港新片区要实现投资、贸易、资金、运输、人员从业等五个方面的自由,需要有比现有自贸试验区更高水平的开放和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

核心功能:

集聚配置全球高端资源要素

国际分工的边界从产业层次转换到价值链层次,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分工格局演进的前沿趋势。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不仅表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占优势比重演进、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还表现为产业链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临港新片区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要根据国际分工格局的发展趋势及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建立有利于产业链网络形成、产业生态系统集成和产业集聚发展的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和营商环境,以此集聚配置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高端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带动上海及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包括:实施公平竞争的投资经营便利,实施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实施资金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实施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管理,实施自由便利的人员管理,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政策。这些制度措施要与国际高端要素集聚、高端产业功能培育、前沿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围绕产业链实施制度型开放集成。由于新片区要建成特殊经济功能区,因此部分制度政策措施应该具有专用性,实现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投资自由主要是加大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力度,实施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探索试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等;贸易自由主要是建立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作为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的重要载体,取消不必要的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增强国际中转集拼枢纽功能;资金自由主要是推动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研究开展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一体化功能试点,探索新片区内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运输自由主要是提升、拓展全球枢纽港功能,在沿海捎带、国际船舶登记、国际航权开放等方面加强探索,提高对国际航线、货物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人员从业自由主要是放宽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从业限制,在人员出入境、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等方面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政策措施。

产业规划:建设开放型产业体系

根据《方案》,开放型产业体系具体产业及业态基本包涵四大类。

第一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