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从国际实践看资本账户可兑换 与货币国际化的关系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19期

一般来说,一种货币的可兑换性与其国际化程度紧密相关。那么,一定程度的资本管制会不会影响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资本账户可兑换在一国货币国际化中到底承担了怎样一个角色?实践出真知,本文将从主要国家的历史实践中寻找答案。

货币国际化的决定因素

根据Zhang和Tao(2018)的研究,一种主权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特别是主要的国际货币),主要取决于三类因素——规模(size)、流动性(liquidity)和可信度(creditability)。首先,该国经济规模应该足够大,包括经济总量、对外贸易规模和金融市场规模等均应处于全球前列;其次,该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足够成熟,并且具有高度流动性,这也意味着该国金融市场有着完备的基础设施、丰富的金融市场工具以及基本开放的资本账户;最后,该国的经济、金融和货币具有可信度,具体体现为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稳定的货币价值(尤其是对外货币汇率)、独立的中央银行体系、稳健的金融监管体系以及良好的法制和税收环境等。

上述研究结论既出于理论和逻辑分析,也有大量的经验事实作为支撑。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一国货币国际化地位的获得和保持,是否有赖于上述条件的同时存在?一般而言,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以美元和日元为例来进行简要分析。美国经济总量早在1870年就已超过英国,其对外贸易规模也在1900年前后超过了英国,但直到1914年,美元毫无国际地位。1914年美联储宣告成立之后,伴随着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美国的金融市场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并且流动性日渐提升。正是因为这一变化,差不多10年之后(1925年左右),美元获得了国际结算和融资货币的地位,成为与英镑一样重要的国际货币,纽约也相应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Eichengreen,2009)。1944年,凭借强大和可信的经济、政治、科技乃至军事力量,通过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署,美元才牢牢地取得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最终取得了主导性国际货币的地位。

与美元的经历不同,日元提供了一个相反的案例。日元的国际化大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其时,在实施了近20年的贸易立国发展战略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并积累了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在对外金融扩张的战略影响下,日本开始启动日元的国际化。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一度达到6%。然而,由于日本的金融市场长期处于相对不发达状态,特别是流动性比较差,加上上世纪末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日元反倒发生了“去国际化”。近年来,日本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已下降至3%。

美元国际化的经验表明,即使一个经济体在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规模方面都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但如果其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其货币的国际化可能仍难以实现。事实上,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所以能够持续占据主导性国际货币地位,除了其综合国力的支撑外,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日元国际化的案例也表明,如果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即使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已经开始,也完全可能发生逆转。

资本账户可兑换性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的可兑换性越高,其国际化的程度也会越高。这是因为,在严格的外汇管制条件下,外国居民无法随时获得必要的该国货币,也无法自由地将其持有的该国货币兑换为其他通货。当然,由于货币国际化通常是一个由低级逐步走向高级的漫长过程,货币的可兑换和国际化可以相伴协调发展。在货币国际化的初期,一国通常主要依靠贸易渠道来实现本币的周边使用和国际化。这时,货币的国际使用主要以便利周边贸易为特征,且规模较小,因而不需要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