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22期

11月5日,央行进行4000亿元的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将中标利率下调5个基点至3.25%。这是MLF利率自2016年1月以来的首次下调,也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以来央行首次通过MLF利率引导LPR下行。笔者认为,当前,在“降成本”与“猪通胀”的冲突之下,央行的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此次央行将MLF中标利率下调5个基点,是权衡之下的折中选择。在笔者看来,以下两点值得关注。

首先,央行选择此时下调MLF中标利率,主要可能基于以下原因。

其一,11月5日MLF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对冲存量到期的4035亿元流动性,规模较大,因而下调利率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势的信号意义较强。

其二,央行货币政策空间日益宽阔。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多国央行采取了宽松措施。相比之下,中国货币政策仍然维持了较高的独立性。截至11月6日,中美长债利差较年初已经走阔88个基点,我国的跨境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压力都得到缓解,央行的货币政策空间相对宽阔。

其三,“稳增长”压力仍需货币政策保驾护航。一方面,目前中美经贸谈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距离协议签署尚有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历史经验表明,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0%,工业、消费、投资、进口等需求指标也较为疲软。

其四,实际融资成本仍然偏高。去年以来,央行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着力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例如,LPR改革采用了MLF利率基础上加点的报价方式,确定了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锚”,为未来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下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打下了重要基础。

但当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最后一公里”仍未起效,银行负债端成本下行仍然受到限制。这一点在数据上体现得相对明显。去年以来,相对市场化的利率,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DR007、3个月SHIBOR等,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行趋势,而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仍整体走平,仅有小幅下降,且主要依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