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产业转移思辨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22期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外贸企业承压,相应的中国制造的光环也笼上一层阴影。我国产业转移趋势越发受到外界关注。“产业空心化”“中国制造地位将被东南亚等地替代”等论调随之鹊起。就此,《中国外汇》记者走访了一些长期关注产业转移、深入一线调研的相关专家学者,通过他们的深度剖析解读我国当前产业转移的具体面貌。

产业转移之概念与渊源

何谓产业转移?对此,长期关注我国产业发展问题的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下称“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做出如下解释:鉴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比较优势的不同,国际资本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需要寻找资源要素成本最低的地方投资建厂;又由于生产要素支撑下的各国成本要素发生了变化,会导致全球产业在各地的不同分工在空间上出现移动,即称之为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狭义的产业转移,就是原本在该国生产的企业,考虑当地成本上升,要么收缩当地产能,要么直接将生产线搬走。这种转移又被称之为收缩性产业转移。第二种是扩张性产业转移,即企业维持原来的生产规模不变,同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扩大生产。第三种是企业基于全球化战略部署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不同的产业环节。目前,业界重点关注的是收缩性产业转移,因为这类转移对原产业所在地影响较大。

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但作为一种主要的长期趋势,是在19世纪下半叶才出现的。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何曼青介绍,“全球先后发生了五次产业转移浪潮,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全球第五次制造业大迁移,其中中国位于比较瞩目的位置”。2008年以来,中国新《劳动法》的实施、高房价等因素,导致中国的生产、经营、生活等成本大幅上升,再加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中国沿海地区一些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开始向周边国家转移。与此同时,以日本、美国为首的机器人技术和以美国为首的3D打印等先进技术的的高速发展,减少了对劳动力的使用,一定程度弥补了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的劣势,再加上近年来欧美大力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导致部分高端产业回流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有学者据此认为,第五次产业大转移是以我国为输出中心,并且呈双路线特征: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以出口或代工为主的中小制造企业由中国向越南、缅甸、印度、印尼等劳动力和资源更低廉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方面,部分高端制造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

在黄汉权看来,全球的第四次产业转移与第五次产业转移在当前形成了交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欧美日和亚洲四小龙等向中国、东南亚等国的产业转移继续在发生,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依然是吸引外商投资的热土;而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部分产业也逐渐从中国转移到越南等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这二者碰在一起,可看作是当前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一大特点”。

根据商务部10月17日对外公布的数据,2019年1—9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871家,实际使用外资1007.8亿美元,同比增长2.9%,增速平稳。长期以来,我国吸引外资的数量、规模一直保持平稳。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于2019年6月发布的《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1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同比下降13%至1.3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全球FDI连续第三年下降;但中国2018年的外资流入量为1390亿美元,逆势增长3%。上述数据表明,中国依然是吸引外资、承接外商投资的热土。与此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近几年也快速增长。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约1246亿美元,2018年约1300亿美元,2019年1—9月约870亿美元,整体保持平稳态势。由此可见,中国既是吸引外商投资的热土,同时又是对外投资的大国。

产业转移从起步到发展

中国产业转移起步期与经济调速换挡期相吻合。黄汉权认为,“中国产业转移开端之际,可以追溯到2012年前后。彼时,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意味着过去依靠资源要素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发生了变化,企业面临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环保压力都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更依赖于资源要素驱动的相关产业在国内的生产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于是开始考虑搬出去进行产业转移”。

对企业而言,产业转移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以劳动力成本为代表的生产成本;二是以当地税收、信贷、土地等优惠政策为代表的营商环境;三是当地的产业配套能力;四是当地的人力资源水平以及靠近市场原则。中国产业转移早期最为直接的因素就是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但目前来看,企业会权衡更多的生产要素。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数量,产业投资的要素流动,都比2013年要大,且增速不低”。根据黄汉权的分析,目前从转移的行业看,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尤其是以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为主;从转移的区域看,珠三角和长三角比较明显,尤其是早先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资企业较多的珠三角,而西南地区因为靠近东南亚,有便利的物流通道,部分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也有所转移;从转移的企业看,呈现出产业核心和龙头企业“带头”,配套辅助企业“跟进”的态势;从所有制性质来看,转移出去的企业还是以外资、民营企业为主。“这也正常,毕竟这些资本的逐利性更强”。黄汉权说道。

张琳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的博士。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之后,她所在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启动了中国国情调研项目,目前课题小组已经在深圳、浙江台州、福建厦门等多地走访。“实地调研走访我们发现,产业转移确实在中国发生,但是只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寻求产业转移已经不是当前企业最为迫切的出发点。”张琳坦言,“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早前几年已经转移到东南亚等地,特别是某些细分行业里的龙头企业的战略布局早已海外落地,当前考虑海外设厂的企业可能是无奈之举。”

A企业是一家位于东南沿海的代工贴牌台资企业,主要代工卫浴产品,位于行业龙头地位,其70%的订单来自美国客户。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之后,A企业的美国客户明确对A企业提出要求,希望公司能够将生产线搬迁至越南。“客户对这家代工企业讲条件,如果A企业在越南建立工厂,客户可以把订单数量再提高;如果企业还在大陆生产,那就取消订单。”张琳介绍说,“按我们的理解,美国是不会有这些非市场行为的,但其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