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日本产业转移镜鉴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22期

为适应本国国内的产业升级以及应对日美贸易摩擦,日本制造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转移。这一产业转移呈现如下明显的规律性:从地域来看,日本的相关制造业先是向亚洲四小龙转移,接着向东盟国家转移,其后再向中国大陆转移;从行业来看,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转移,接着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转移,其后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移;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高科技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前移,对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产业转移的历程

二战后,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各国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需求的扩大。在美国产业转移的带动下,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并持续升级,成为日本产业转移的核心动力。根据国内产业结构特征和对外产业转移力度、方向的不同,可将日本产业转移划分为若干阶段。

1951年—1973年是产业转移的初级阶段。二战后,凭借着对美国产业转移的承接,以及自身充足的劳动力和较高的居民部门储蓄率,日本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增长、高积累,经济增长率达年均9%,人均GDP从不到500美元增长至4000美元,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其间,日本的主导产业逐渐从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力、钢铁、机械、造船、石化等重工业部门过渡。1973年,日本重化工业达到顶峰,水泥、钢铁等重化工业产值位居世界前列,日本工业得以快速重建和扩张。这一阶段,国内产业对外转移总量不大,且呈分散态势,仅有部分产业因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而实施了对外转移。

1974年—1989年是大规模产业转移阶段。石油危机后,美国经济滞胀带动低能耗的日本汽车业崛起,日本主导行业也相应升级为汽车和机电设备,人均GDP从4400美元增长至2.5万美元。在此背景下,处于竞争劣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对外转移,先后向亚洲四小龙和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展开投资。以纺织服装业为例。1977年—1987年,日本本土的纺织服装业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业出口的比重由7.5%下降至2%,主要原因便是日本纺织服装企业在海外的子公司承接了原属于国内母公司的部分海外市场份额,出口额反超母公司出口额约两倍。这一阶段,日本的海外产业投资也进一步带动了国内商品和服务的出口。

1990年—2008年是大规模对华产业转移阶段。随着中国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转移,日本国内则进一步发展高技术产业,机械、计算机和电子设备、机动车及零部件、化学制品等高端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推动人均GDP从2.5万美元增长至4万美元。

2009年至今为产业转移新阶段。2008年金融危机后,日本再次加大了产业对外转移。特别是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高科技行业加速在海外布局。2015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通过《日本复兴战略2015》《第四次工业革命先导战略》《2017年未来投资战略》,推动日本企业将制造业技术转型升级的重点放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强调在传统行业中以新技术引领产业链价值的再分配,强化本国在全球价值链核心技术上的垄断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国内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日本产业转移的主因,但日美贸易摩擦也是推动日本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受日本对美持续贸易顺差的影响,美国与日本从1955年开始了长达40年的贸易摩擦,大体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纺织品贸易摩擦、20世纪60年代的钢铁贸易摩擦、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彩电和汽车贸易摩擦、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的半导体产品贸易摩擦。多轮贸易摩擦,客观上推动了日本加速走上产业全球转移的道路。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日美贸易摩擦成为影响日本产业转移的一大重要因素。1981年—1986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从6万亿日元增长至15万亿日元。为减少对日贸易逆差,美国从1985年6月起对日本启动单边贸易限制措施,限制从日本进口产品,并联合英国、德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使得日元对主要货币大幅升值。在此背景下,日本企业开始加快对外投资。1981年—1986年,日本对外投资从89.3亿美元增长至223.2亿美元。这一阶段,日本的产业转移基本遵循了“对美出口扩大-与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推动对日贸易保护-日本产业转移”的路径。这期间,日本的纺织、钢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对外转移较多,而高技术行业对外转移较少,客观上有利于日本国内经济结构的持续升级。

日本产业转移的经验

在日本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有关产业空心化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加速向东盟和中国转移生产设备,再加上当时日本银行业危机带来的整体社会情绪低迷,日本国内普遍开始反省是否发生了产业空心化,以及产业转移是否会动摇日本经济的长期增长根基。单从数据来看,这一观点有一定的依据。日本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1989年的29.78%下降到2009年的19.54%;制造业就业人口从1989年的近1600万人下降至2005年的约1100万人,流失近500万制造业岗位。然而,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认为日本的产业转移导致了日本的产业空心化。一方面,历经多轮对外产业转移,日本在海外的制造业产值逐步达到了与国内制造业产值相当的水平;另一方面,日本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