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破解中资跨国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困局

来源:《中国外汇》2020年第4期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更趋于双向波动。与此同时,我国涉外经济规模稳步提升,跨境资金流动频繁,企业涉外收支及银行结售汇规模日益扩大。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急剧增加。有效管理好汇率风险,成为当前决定中资跨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中资跨国企业的汇率管理难题

一是企业集团的分/子公司众多,涉及币种多,导致集中管理难。随着近年来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企业集团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规模快速扩大。由于跨国企业集团内部不同业务分别由不同的子公司负责,各成员单位独立核算、自主收/付汇,所以很多企业形成了出口大量结汇,而外汇支出又大量购汇的局面,相应增加了企业整体汇兑成本及结算费用。此外,很多跨国企业由于是全球布局,海外业务涉及的币种繁多。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明显增加,不但涉及的币种繁多,外汇资金余缺不均,而且很多币种使用范围小,互相之间无法自由兑换。这种业务特征和资金分布特点,使得中资跨国企业集团的外汇资产和负债,具有明显的离散性和多币种性,难以建立起统一的汇率风险管理平台。

二是汇率风险敞口识别难、计量难。我国企业在分析和测算汇率风险敞口时,往往以历史数据为依据,且通常只是将不同外币形成的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简单轧差,作为汇率风险敞口,并没有认真分析出现的敞口是经营活动产生的货币错配还是投融资活动产生的货币错配。经营活动产生的错配一般发生频率高、涉及币种多,但相对容易计量;而投融资活动产生的货币错配则金额大、不确定性高,往往难以预测。如果不能对二者做出区分则很难准确计量汇率风险敞口。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还是通过简单的报表数据统计计算汇率风险敞口,鲜有使用现代化模型工具的。此外,单一业务模式的企业,其汇率风险相对容易识别和计量,而集团型企业的汇率风险是由各成员单位及各业务类别共同形成的,整体风险敞口不能简单累加,需进行统筹分析和评估,所以,其风险识别和计量难度明显加大。

三是事前防范不够、全过程管理流于形式。谈到汇率风险防范,通常想到的是利用外汇市场金融产品来实现。目前绝大多数跨国企业也都已经在使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操作,以降低汇兑损失,防范汇率风险。而实际上,只有在风险尚未出现时采取的措施才是事前防范,针对已经形成的外汇风险敞口进行的金融产品交易,严格来说,都是对汇率风险的转嫁和补救措施,而不是防范手段。目前,很多企业虽然已经树立了汇率风险全过程管理意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模型工具、专业手段和激励机制,事前防范、事中管理和事后控制仍然流于形式,导致汇率风险管理没有与战略部门、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外部金融机构等形成合力。

四是缺乏有效的监测系统和专业人才。近年来,跨国企业愈来愈重视汇率风险管理,但由于汇率风险管理政策性和专业性强,企业缺乏专业人才,通常是财务部门资金岗位人员兼管,管理水平和效果受到限制。很多企业只是通过财务报表定期统计风险敞口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情况,并未建立相关的预警指标、风险识别衡量手段、风险监测模型,也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这样既无法及时发现异动也无法预测未来,更无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汇率风险管理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

五是衍生避险工具风险大、监管要求高。衍生避险工具的基本实质在于避险,但依然有企业对于购买衍生金融工具存在诸多误解。有的企业希望通过判断汇率走势,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创造收益;有的企业认为衍生工具风险大,是高危产品,唯恐避之不及;有的企业担心监管要求高,为避免担责干脆不做。当今国际上成熟的大型集团企业在使用衍生避险工具时,均摒除市场预判和增值愿望,主要做好风险敞口的计算与对冲,且对对冲成本有一定容忍度。而从国内看,仍有不少企业出于各种原因,在操作汇率衍生品时难以彻底消除预判市场的倾向与实现增值的压力。

未雨绸缪:强化海外投资和外债借入的风险管控

投融资环节产生的币种和流量错配,往往会形成长期且难以弥补的风险敞口。因此,应加强海外投资和外债借入环节的汇率风险管理,防范于前。具体来说:一是在海外业务评估论证阶段,将汇率变动因素纳入可行性研究,对业务所在国的汇率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考虑汇率变化的经济风险,并增加汇率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同时还要将风险成本和套期保值成本嵌入到项目报价和收益回报测算中,以准确反映项目价值。二是在海外业务商务谈判、合同签署阶段,提前规划收支币种,积极争取有利的币种计价结算,并在合同中加列保护性条款,明确货币保值、价格和汇率调整等方面的措施。三是在进行外债融资时,选择在流动性好、融资成本低的市场融资,同时利用交叉货币利率掉期工具或组合期权等衍生工具,在融资环节就尽可能规避外汇风险。四是在外债管理过程中,根据原有债务构成、公司经营状况及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及时对外债结构进行优化,防范国内外经济环境及汇率、利率带来的偿债风险,合理控制外债资金成本,减少汇率波动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以大型国有企业Z集团为例。Z集团的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汇率风险管理机制,降低汇率波动对集团及其所属企业的不确定性影响。在重大海外投资项目投资决策前,集团聘请独立第三方机构出具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报告。签署外币合同时,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研究分析,综合考虑企业收付汇的币种、期限和规模的匹配问题,坚持“收硬付软”的原则,优选交易币种,增加汇率补偿条款,甚至在同种合同的不同时段和不同定单中,选择或变换结算币种。在汇率上升和下跌预期或趋势明显时,在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和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因素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合同期限,明确双方责任,汇率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与此同时,Z集团还要求海外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美元等强势币种作为记账本位币,以降低折算风险。在对海外企业的日常管理中,集团要求各海外项目公司的我方派驻人员在所在国汇率发生剧烈变化时(如所在国货币与固定汇率制脱钩等事项),要在24小时内将汇率变动情况、预计对公司的影响,逐级上报至集团总部。此外,集团对所属企业融资进行集中管理,各企业在境外融资时,要深入分析融资环境,贷款币种尽量与项目未来收入币种匹配,避免出现融资与经营币种的错配。

搭建平台:通过资金调剂和财务公司实现集中管理

针对跨国企业资金分布不均的特点,通过所属单位间资金调剂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在符合子公司所在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跨国企业总部应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统筹优化资金的使用及调度,确保同币种资金收支匹配。

具体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