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如何看待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

来源:《中国外汇》2020年第5期

主持人

钟  伟《中国外汇》副主编

嘉  宾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

徐奇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主任

 

当我们迈进2020年之际,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悄悄蔓延,逐步波及湖北省,并对全国各省市产生了不同影响。国际卫生组织(WHO)将此疫情定义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中国政府和民众面临严峻考验。从春节至今如何战胜疫情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多次面临各种疫情的挑战,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和中长期会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应对?

钟伟:欢迎两位参与本期的“圆桌”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一些疫情冲击,令人记忆深刻的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因此,有不少研究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和非典疫情进行比较,以便为量化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提供合理的参照系。在两位看来,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两者,何者更具冲击?非典之后,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景气周期。和非典相比,这次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和非典冲击有何异同?

管清友:我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力更大。第一,这次经济活动暂停时间更长、暂停范围更大,占全国GDP比重90%以上的25个省市,均被要求春节复工至少延迟一周,而且直到目前为止复工率仍不高;而非典主要集中在北京(仅占全国GDP的3%),全国的正常工作未受到显著影响。第二,当前的经济基本面更弱。非典爆发的2003年是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和城镇化红利三大红利的启动期;但现在经济本来就处于下行通道,疫情会使经济形势更为严峻。第三,金融传染性更强,企业和个人资产负债表承压会比以往更明显。

徐奇渊:同意管院长的看法,我强调另外三点。

第一,疫情爆发于春节期间,加大了防控难度,而且对正常生产秩序产生了较大影响。每年3、4月都是PMI出口订单下单的高峰期,将决定二季度甚至三季度的出口金额。目前,3月初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已经延期,4月的广交会能否正常举行将视疫情发展而定。在极端情况下,如果疫情影响持续到4月甚至6月,将会加速部分产业链的外移。

第二,过去的17年,中国已经从全球供应链的边缘走向核心。根据世界发展指数(WDI),2003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仅为6.8%,而2017年则上升至23.9%;2018年,中国已成为120多个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根据“世界综合贸易解决方案”(WITS)数据库数据,观察全球近200个经济体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间品在全部进口中的占比平均达到21.7%(中位数)。其中,东亚另外12个经济体的这一比例则超过30%。全球供应链的紊乱,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第三,现阶段的互联网红利远小于十多年前。当前,中国的互联网化水平已经处于世界的前列,疫情对互联网行业的边际提升作用明显减弱,特别是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也需要与线下业务互动才能正常运转。因此,除了个别纯粹提供场景的互联网子行业之外,大部分互联网行业都会受到疫情的冲击。

钟伟:疫情已经给2020年中国经济的开局造成了重大影响,包括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也受到疫情的困扰,首季度经济增长失速不可避免。在两位看来,此次疫情对年内的经济增长主要会产生哪些影响?就应对而言,是发行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专项债券,还是更大力度地降低税费?全年经济可能运行在怎样的轨迹上?

管清友: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保守估计春节期间直接经济损失约3万亿元,占2019年一季度GDP的14%;间接损失则难以估量。因此,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会较低。全年来看,二、三、四季度的经济状态更为重要,这主要取决于稳增长政策的力度。在物价问题上,疫情对物价方面的影响相对会比较短暂,2月CPI上升到5.4%,主要是蔬菜价格和猪肉价格拉动的。在就业问题上,疫情造成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出现了裁员潮。

政策方面,我认为财政政策相比于货币政策来说更有空间,更加有效。3%的财政赤字红线可以适度放开。最直接的是进一步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对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娱乐、餐饮、旅游、交通、零售等行业,适当采取增值税减免、临时性过渡或递延、缓缴社保等措施,为企业减负;同时,还可对参与捐赠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所得税抵扣,鼓励善举义举。此外,如果传统财政无法满足需求,不排除发行特别国债等特殊专项债券:非常时期需要用非常手段。对疫区的专项救助支持力度会加大,可通过发行特殊专项债券,增加对医院、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对被波及企业给予财政贴息,对肺炎患者给予专项补助。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就用过这一招。

徐奇渊:疫情冲击对年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可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春节休假期间,由于生产停滞,疫情主要对总需求产生冲击。如住宿、餐饮、航空、旅游等行业的消费需求,均受到了影响。

第二阶段,春节结束到基本复工,疫情会给生产秩序的恢复带来困难。即便某地复工进度较快,但其他地方的中间品如果供应断档,也会导致整个生产过程面临瓶颈。该阶段主要包括2月中旬到3月初。

第三阶段,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生产秩序也基本恢复后,疫情导致的总需求不足将再次成为主要矛盾。其一,出口新订单可能部分流失;其二,有的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等原因退出市场,从而给就业、银行贷款、税收等方面带来影响,削弱总需求。第三阶段包括3月上旬到二季度的部分时间。

针对上述三个阶段疫情的不同影响,政策的主要发力点、发力方式也应有所不同。第一阶段,对于遭受需求冲击的重点行业,应从行业角度给予税费减免、贷款展期等扶助政策。第二阶段,主要矛盾是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带来的供给冲击,此时的总需求政策当中,货币政策不宜作为主角,但也应起到配合、托底的作用,为金融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以稳定信用体系。第三阶段,财政和货币政策即可全面发力,填补总需求缺口,通过供应链网络,带动企业的生产复苏。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二个阶段。

钟伟:疫情也给中国的金融和对外经贸活动造成了影响。在疫情冲击下,A股市场在出现波动后,仍保持了强劲态势,似乎并没有受众多企业开复工延迟和财务状况不乐观的困扰。另一方面,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虽已签署,但疫情将使外贸受到更严格的检疫约束,全球供应链也可能会受到中国制造业失速的影响。在两位看来,外贸和金融领域全年可能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管清友:疫情加速了货币宽松和金融改革,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并非坏事。货币政策宽松增大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提振了估值,资产价格出现暴跌的可能性很小,更何况金融改革也在提速。在外贸领域,出口和进口规模都会受到影响。出口方面,一是本次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了PHEIC,出口会受到更严格的限制。例如2016年2月1日至11月18日,巴西寨卡病毒被列为PHEIC,巴西出口同比增速持续下降,经济也在上半年降至冰点。二是新出口订单数量可能会受到疫情的影响。本次疫情对出口的影响会大于2003年。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逆全球化趋势蔓延;另一方面,是因为疫情传播的范围更大,东南沿海的出口大省疫情也比较严重。进口方面,国内需求显著降低,进口规模也会下降。

徐奇渊:外贸领域的全年图景是:对一季度主要的冲击,是原有出口订单的交付会出现问题;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则主要是全年新订单可能出现部分流失。新订单的流失,会影响到二季度甚至三季度的出口表现。到四季度,疫情对外贸的冲击预计可完全消除。

金融领域,A股在春节开市后首日深跌后强势反弹,创业板的表现更是抢眼,已经创出了3年以来的新高。疫情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也极为短暂,当前美股又连创新高,纳斯纳克已经逼近10000点大关。但另一方面,国际主要原油价格在下跌之后,一直反弹乏力。国际投资者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预期,远不及对股票市场那么乐观。

钟伟:许多人更关注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例如,以前人们热衷于讨论制造业、基建和地产投资,今后人们是否可能会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民生领域?例如,未来产业布局是否更可能向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较强的区域迁徙等等。两位认为疫情会否对中国经济产生中长期影响?

管清友:从这次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问题,比如紧要关头公立医院肩负起了最重要的责任。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等行业都属于这类行业,社会资本可以适当参与,以增加市场活力,但国有资本在这些领域确立的主导地位不可撼动。从长期来看,制造业、基建、地产仍然还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也是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如美国、日本、英国的房地产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在14%—16%之间。此外,以5G、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也会成为经济的一大支柱。

徐奇渊:我想谈两点。第一,全球生产商对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可能会再次进行审视、反思。在中美贸易摩擦之后,就有著名的跨国公司开始反思全球供应链的布局。在中美贸易摩擦、本次疫情的冲击下,全球供应链的布局,可能会进行多元化布局。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产业外移。但这与纯粹的产业外移不同,因为其他国家也同样会发生疫情,其他国家也会和美国发生贸易摩擦,所以将来的全球供应链布局,会通过多元化进行风险管理。鉴此,如何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如何确保中国供应链体系的稳定性,给全球的下游生产商提供信心和保证,将关系到中国未来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第二,这次疫情对中国和全世界,都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公共卫生的教育,尤其是中国;同时,社会和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也都有明显提升。2月14日的深改委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由此可以预期,在未来可见的一个时期,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并使中国发展的维度更加接近于成熟的经济体。

钟伟:人们常说,不能两次掉进同一条河。对此次疫情,中国政府做出了果断的抉择,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两位看来,在此次疫情中,我们最不能忽视的短板、最应吸取的教训和最应采取的经济应对之策是什么?

管清友:最不能忽视的短板是战略储备。在这次疫情中,口罩、防护服等物资紧缺,并成为治疗和预防的一大掣肘,显示出我国在应急管理,特别是战略物资储备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最应吸取的教训是信息透明。一方面,信息透明有利于公众提前预防疫情;另一方面,公布的疫情信息不精准、不详细,容易导致流言,不利于疫情防控,而且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徐奇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成为一个特别重要而紧迫的工作。这不仅涉及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央地关系、跨部门关系、行政体系内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应该说,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已表明,中央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这方面将成为今后体制改革方面补短板的重要内容。

钟伟:谢谢两位细致深入的分析。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虽已初步控制但仍未消退,其给中国政府、企业和民众带来的伤痛仍在。但明天的太阳将照常升起。疫情不会击垮中国。祝愿中国民众平安,期待中国社会经济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