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融资租赁项下国内信用证的“危”与“机”

来源:《中国外汇》2020年第8期

2016年前后,面对增长迅速的融资租赁类融资需求,各家金融机构推出了诸如融资租赁保理、结构性融资租赁组合等产品。但融资租赁固有的行业特点与银行传统信贷体系的不兼容,使得部分银行与融资租赁的合作陷入了瓶颈。其中,融资租赁标的物的物权转移和融资租赁租金定向履约支付等问题尤为突出。在业务磨合过程中,部分银行发现,融资租赁与国内证组合具有发票金额较小,融资税负较低等政策优势,在挖掘非传统贸易客户、开拓中收来源、发展创新业务方面,均能获得发展机会。新版的《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在延长国内信用证付款期限的同时,明确将国内信用证适用范围从商品贸易拓展到货物和服务贸易,为国内信用证应用于融资租赁领域提供了新的选择。《关于明确国内信用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融资租赁业务适用国内信用证进行支付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解读。至此,国内信用证正式走上了融资租赁的舞台。

国内信用证对接融资租赁业务状况频出

无论在传统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人以国内信用证代替电汇方式支付租金,还是租赁业务的核心以国内信用证完成融资租赁标的物的转移,都是付款方利用银行开立的国内信用证作为支付工具,受益方取得银行提供的有条件支付承诺。利用国内信用证+福费廷,解决交易各方支付和融资的需求,不但可在降低主办银行各项资本耗用的同时,通过“贷后前置”的形式降低整体信用风险,而且还可多方开拓融资渠道,获得主流银行和资管项下的支持。这为融资租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支持了企业盘活固定资产、加速技术更新换代,进而发挥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功效。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在实际操作中,国内信用证对接融资租赁业务状况频出:

一是资管新规的落地,切断了融资租赁国内证的一个融资渠道,而资金来源的制约则直接抑制了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规模。

二是部分银行和企业盲目跟风,蜂拥注册,大干快上,导致已有的融资租赁公司良莠不齐,后期经营困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6月,在注册的租赁公司中,正常经营融资租赁本业的企业不足3成。

三是由于交易背景真实性的认定标准不一,融资租赁国内信用证风控难度远高于货物贸易的融资租赁国内证,导致商业银行出于审慎操作的考量,逐步压降了国内证融资租赁业务。尤其是根据《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关于“经人民银行、银监会或者商务部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提供融资性售后回租服务,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含本金),扣除对外支付的借款利息(包括外汇借款和人民币借款利息)、发行债券利息后的余额作为销售额”的规定,发票金额不包括本金部分,远小于信用证金额,同时受益人需要按照信用证金额支取价款,从而规避了传统国内信用证货物及服务贸易项下,开证金额一般应与发票金额一致的传统。较小的发票金额造成了较低的违规成本,导致伪造、构造交易背景的情况时有发生。其他诸如标的物价值认定、标的物产权转移困难,无法独立产生现金价值等问题,在业内也没有较为明确的定论,都给商业银行将“国内信用证+福费廷”拓展到融资租赁市场带来了现实障碍。

针对上述问题,2018年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今年1月,银保监会公布的《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则进一步对融资租赁企业业务范围、经营规则、监管指标、监督管理等进行了全面规范,明确了标的物要求和合理的买入价格认定。监管做出的种种动作,一方面标志着融资租赁市场将被逐渐规范,特别是银保监会进行统一归口管理,有助于防止监管套利,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对各种“灰色地带”的明确认定,则为下一个阶段“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产品在融资租赁行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制度和监管基础。

风险防范措施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