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01 保存体能 蓄力过冬

来源:《中国外汇》2020年第10期

 “短短几天的功夫,订单就急转直下了。”一位不愿具名的某上市纺织企业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不少纺织从业者的感受。就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企业逐步开始复工复产赶订单,形势开始好转之际,不少纺企却发现局面已悄然转变,企业开始从“复工难”变成了“订单荒”。欧美疫情的蔓延导致大量服装品牌门店关闭,国外各大品牌纷纷延迟甚至取消服装加工厂的订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力逐步向产业链上游传导,棉纺、化纤以及印染等上游企业陆续遭遇在手订单延迟、新增订单大幅减少的困境。Wind数据显示,一季度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金额同比下滑14.6%,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金额同比下滑20.6%,服装出口降幅更大(见图1)。

IMG_20200520_174225.jpg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成绩单,在不少纺企看来,也已好于先前的预期。业内普遍担心的问题是,二季度的数据可能会更加不好看。“欧美国家从三月中下旬开始停摆,对出口数据的影响会在之后几个月逐步浮现。”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华珊表示。

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浙江义乌也深受疫情影响。“目前为止,70%的订单被延迟,原本拟4、5月出口的订单,货都备好了,但客户现在一直往后拖,只能堆在仓库。”义乌某工艺品制造企业的财务主管徐明(化名)告诉记者。该企业主要经营各类相框,85%的出口面向美国,主要为美国各大超市供货。往年4月,该企业平均每天出港30个货柜;今年4月,受疫情影响,公司每天只能出港十来个货柜,新增订单几乎为零。而在义乌,面临压力的不仅是这类生产型外贸出口企业,还有义乌国际商贸城中的广大商户。这些商户很多并不从事生产,而是从全国各地购入货物。疫情冲击下,市场需求下滑、外商采购减少,而商户们遭遇的市场冷却,也会进一步传导至上游生产企业。

“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使得支撑全球经济的两大核心引擎——服务业和私人消费双双熄火,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全球贸易在2020年前三季度将步入谷底。”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贸易和投资研究室主任王海峰对记者表示,“预计二季度世界经济开始衰退,外贸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会更加复杂。”

面对上述形势,保持产能低速运行,做好蓄力过冬准备,以待国外疫情好转和订单逐步恢复,成为许多企业的现实选择。在徐明看来,他们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不高,主要靠数量取胜,能做的就是坚持到订单恢复。为争取喘息时间,企业已将工人每天上班时间压缩至六小时,尽可能节约开支,最大限度地压缩原材料购入。“往年三、四季度是我们的销售高峰,如果美国疫情能在二季度得到控制,客户便有望在9月底正常下单,这样,10月底之前我们就能发货,全年的营收还是可以回来一些。”徐明表示。

绍兴柯桥木林森针织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勇告诉记者,企业四月份的生产几乎全部暂停,员工虽然也还来上班,但主要是做内部培训,五月以来,随着国外一些国家取消封国封港,公司订单和产能有所恢复,但要达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前述某上市纺织企业负责人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核心的员工要保住,同时现金流也不能断。如果没有订单,宁可停掉生产线,也不能增加库存。先保存自己的实力,等到行情一好,公司就可以立即恢复生产。”

Wind数据显示,一季度纺织业和化纤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7.2%和74.4%,较上年同期分别降低10.5和8.8个百分点(见图2)。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行业投资规模明显缩减。一季度纺织业、化纤业和服装业投资额同比分别减少37.1%、19.2%和45.8%(见图3)。

IMG_20200520_174303.jpg

IMG_20200520_174306.jpg

为最大程度地保存“体能”,度过这场寒冬,不少外贸企业开始寻求通过“多条腿走路”来打开局面。王海峰建议,“面对市场需求萎缩,企业一方面要加强与主要客户沟通,提升自身的市场分析研判能力,及时调整生产和用工计划;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客户的协调,既要避免其他企业破产对自身的影响,又要尽可能维持良好的现金流,避免陷入债务纠纷”。记者在调研中看到,有的企业瞄准市场需求,快速转产到卫生和防疫用品行列,以对冲收入下滑的压力;有的企业则尝试转线上、转内销,以此消化库存、减轻资金压力;更有企业老板亲自下场做直播带货。然而应急之策是否能够成为长久之计,一些企业仍心存疑虑。

对于转战电商,黄勇认为,跨境电商更多是提供渠道,但疫情对企业带来的最主要挑战是订单,订单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渠道的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不少靠订单走量的企业也表示,对于大规模的采购,电商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毕竟是几百万的货,客户不敢只在网上看一眼就下单。”徐明说,“我们的客户都会来现场实地考察和看样,成品做好后还会要求做摔箱测试,并请第三方机构对产品做检测,单靠电商平台,难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而对于出口转内销,王海峰分析,中国早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内需市场,中国的中等收入家庭对商品服务品质和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是大势所趋”。但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难处。有的纺织企业担心,虽然国内疫情已得到控制,但内需回暖也需要时日。面对竞争也很激烈的内销市场,匆忙转场可能吃力不讨好;再说,外贸和内销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赛道,“做生不如做熟”。此类担心使不少企业对出口转内销仍保持观望态度。“不少纺织企业过去一直都在谋求往内销市场转型,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华珊表示。她认为,出口转内销能否对纺织企业奏效,一方面取决于内销市场的容量有多大,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规划。“外销订单多为‘大批量、标准化’,内需订单多为‘小批量、多品种’,如何做好生产的适应性调整?管理人员、销售人员都已适应外销模式,如何快速切换到内销模式?国际市场恢复以后,是继续做内销还是再转回外贸?这些都是企业要实际面对的问题”。

在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行长邢毓静看来,要让“出口转内销”从愿景成为现实,需要宏、微观层面共同发力。她认为,“外贸企业出于品牌、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不想转、不敢转、不愿转的情况在一定程度存在。这就要求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市场机制方面,都应该以更加优质的政府服务和市场引导,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在税制衔接方面,就需要财税、海关、商务等部门共同研究破题,使外贸企业能在国内市场轻装上阵。此外,出口转内销也需要平台支撑,地方政府可以考虑以城市为平台,以获取更好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除了短期内找出路,此次疫情也促使那些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的企业对未来的中长期发展有了更多思考。从全球产业链格局来看,企业普遍认为,疫情难改我国完整产业链的优势,对我国外贸中长期发展均持乐观态度;但同时,不少企业也感受到了疫情加速行业洗牌的压力。徐明所在的企业过去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在此次疫情中遭受了客户取消订单的切肤之痛,因此打算在疫情过后,有步骤地开发欧洲等国的市场。一些习惯做纺织制造的企业计划通过加强设计、打造品牌等方式,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而一些早年已在东南亚设厂的纺织企业,则打算继续优化国内外产能布局,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优势和国外的生产要素优势,进一步提升抗风险能力。